《智取威虎山》原型演绎:“座山雕”确有其人

05.03.2015  14:15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相。

历史中的杨子荣

  八大革命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源自曲波所著小说《林海雪原》。因为曲波曾亲身参加剿匪,所以书中很多描写与历史具有很高重合度,主要人物也大多存在原型,如代号“203”的团参谋长少剑波的原型正是曲波本人,而在现代中国成为英雄代名词的杨子荣更是原名原姓登场。

  熟悉行帮黑话的杨子荣

  《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有勇有谋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和现实中的杨子荣相吻合。杨子荣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在鸭绿江上当过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过矿工,原就是个“江湖”人物,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再熟悉不过。1945年杨子荣参加八路军后,这些知识、技能开始发挥作用,他在战斗中表现突出,曾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后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1947年1月下旬,杨子荣所在部队得到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当时张乐山等已经是残匪,深隐山林,不宜大规模清剿,于是,部队派杨子荣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杨子荣等人到达夹皮沟的山林中,与“座山雕”的几番试探接触,经过用黑话联络,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其隐居地。2月7日,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但仅在十几天后,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丁焕章等人之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1岁。为表彰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的排更名为“杨子荣排”。但在小说《林海雪原》中,曲波不忍心让这位战斗英雄早逝,而是让他与战友一起,继续奋斗在林海雪原中。

  “资深土匪座山雕”张乐山

  “座山雕”可能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土匪了,他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一家三代都是土匪。他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据说练成了三大绝技(枪法绝、眼绝、腿绝),因此18岁便当上了匪首,历经清末、北洋军阀、伪满三个时期,占山50多年。当年,张作霖和日军都曾试图消灭他,均以失败告终。后来日本人由剿改抚,他虽然接受了伪满的任命,但不肯进城。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中共剿匪部队进驻牡丹江地区后,曾对这股土匪进行多次围剿,消灭了他的大部分人马,“座山雕”只剩下身边二三十个亲信死党,隐蔽在深山老林里,一心等着国民党大军到来。这样一个老奸巨猾、经验丰富的土匪精,没想到自己会栽在几个年轻后生手里。

  少年“老战士”其实是曲波本人

  《林海雪原》开篇就以少剑波为视角描述土匪对胶东百姓的蹂躏,所以很多人,包括曲波的战友,都认为少剑波就是以作者曲波本人的经历塑造的。曲波是山东黄县人,比杨子荣小6岁,但投身革命要早,他1938年参加八路军,当时只有15岁。后进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1945年初,曲波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一年后,曲波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这也成为他日后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素材。

  1950年秋,曲波因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工厂、设计院及工业管理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大约在1955年,曲波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两年后完成并出版了《林海雪原》。他的妻子刘波说,《林海雪原》这部小说,是曲波怀着对牺牲的战友无比怀念的感情写成的。所以前些年《林海雪原》电视剧对原著重塑较大,刘波无法接受,她认为如果曲波还活着,情感上肯定也不能接受。除了《林海雪原》外,曲波还著有长篇小说《戎萼碑》、《桥隆飙》等作品,但由于在“文革”中遭受迫害,《桥隆飙》书稿被红卫兵焚毁,直到“文革”后才得以出版。2002年6月27日,曲波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