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暴力印记 香港占中激进派休想抹去

22.11.2014  13:30

   一批号称是网上招集的蒙面人士,突然在18日晚及19日凌晨强力冲击象征香港法治的立法会大楼,动用拦路用的水泥地砖、拦路铁马等狂砸立法会玻璃门并导致多处严重损毁。颇为奇特的是,原本推动“占领中环”行动的两位反对派议员以及主导占领行动的所谓学生领袖,都异口同声地与这批忽来忽去的蒙面人即时划清界线。反对派立法会议员更马上召开集体记者会,则对事件提出强烈谴责。这些暴力占领行动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竟然都在力证自己是秉持和平、反对暴力的,似乎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他们给香港社会留下的暴力印记一笔勾销,理直气壮地想要摇身一变把自己塑造成“温和理性”甚至“维护法治”的正面形象。

  由于这些蒙面人的行为诡异,突然冲击立法会的理由根本不成立,积极推动占领行动的反对派议员和正在实施占领行动的“学生政客”又急急忙忙地抢占“和平抗争”的道德高地,整个事件可以说是颇不寻常,显然,外国势力筹划并支持香港激进反对派实施的占领行动,50多天来给香港社会产生了重大冲击,港人普遍对反对派破坏香港引以为傲的法治深表担忧,对数十年未有的街头政治流血冲突深感震惊,对藐视法律贬低政府的言行深为不安。

  既然激进反对派议员和激进学生组织领导者都及时表示与这批忽来忽去的蒙面人并无瓜葛,那么,谁是主谋?这批忽来忽去的蒙面人据称是通过网络号召而来,很明显是一个不想让港人锁定肇事者及责任人的藉口。那么,他们在遮掩什么?从这些蒙面人的冲击手法以及对抗警方的物资准备来看,这不可能是一个没有组织者的“自发行动” 那么他们突然爆发的暴力冲击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很明显,在占领行动闹得香港天怒人怨的今天,最为焦虑的绝对不会是中央政府,因为中央政府从一开始就与具体的冲突保持距离;也不会是特区政府,因为主流民意反对占领行动,禁止令也在落实之中,特区政府根本不必通过激化矛盾的方式驱除占领者。那么,最为焦虑的,就是那些筹划“占领中环”行动却至今未能通过占领行动收获政治成果的激进反对派以及学生政客,当然还包括他们背后的外国反华势力。现实的问题在于,一是超过50天的占领行动已经引发香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普遍反感,难以为继;二是占领运动与反对派政治人物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理性选民未来会用选票惩罚反对派政客;三是外国政治势力在推动港版颜色革命的失败之后,还是需要一些反对派政客为他们在香港长久代言。

  外国支持势力此次一意孤行地在香港推动颜色革命,不仅全面暴露了外国政治势力插手香港事务的事实与图谋,也把多年储备的一些潜伏力量推到前台,令很多原本以“爱港”标榜自我的反对派政治人物暴露了接受外国掌控、为外国效力的真正面目。在历来爱国情绪占据主流的香港,这种暴露无疑是致命的,令香港主流社会无法接受,因此也必将明显地压缩反对派原有的政治生存空间。由于此次颜色革命颇有孤注一掷的味道,在必然的失败面前,如何尽量减轻此次不成功的“颜色革命”给香港反对派带来的形象损毁,就成为最让反对派焦虑的问题。而如何修补反对派政客们的面目,就成为反对派以及支持他们的外国政治势力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以目前的社会反映看,香港各界普遍对激进反对派怂恿、组织损害港人整体利益的占领中环行动并一手造成的暴力冲突大有怨言,对激进反对派蓄意损毁港人最为骄傲的法治基础极为反感甚至痛恨。此次占领行动的暴力冲突,让长期生活在安定繁荣状态下的港人难以释怀,主流社会普遍对占领者的暴力倾向严重担忧,也让组织占领行动、怂恿街头冲突的激进反对派政治人物烙上了深深的“暴力印记”。如果不能在此次运动结束之前将“暴力印记”从激进反对派的头上摘掉,那么这种“暴力印记”将长久地作为一种标签,重压在激进反对派与激进学生政客身上,令他们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举步维艰,甚至失去利用价值。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在突然出现一批“无组织、无纪律”的所谓“网络暴民”的同时,原有的占领行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或者说是街头政治暴力的筹划者与实施者,却纷纷跳出来批评“网络暴民”,时间上实在是非常巧合,行动上也非常一致。很可能,这才是外国政治势力支持的占领行动全面撤退的前兆。但是想在撤退之前制造特殊事件修复激进反对派的暴力形象,越到大规模政治行动的尾声,越要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香港政府一方面要阻止足够的力量,严防“更暴力”的破坏行动;另一方面要对 “更暴力”的行为实施者严密追踪,让他们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李圣依)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