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五次遗书

11.12.2015  23:36

  □郭利

  曾国藩在几十年的军旅征战、宦海浮沉中,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被皇帝怀疑过,被同僚排挤过,被百姓咒骂过,更被对手打得一败涂地过,其中有好几次都濒临绝境。有好多次,他非常绝望,提前写好了遗书,准备自杀。当然后来都逢凶化吉,可从这些遗书中,不难看出曾国藩的为人与担当。

  1854年,湘军练成,曾国藩第一次率军出征,水陆联合进攻。他派部将塔齐布与太平军陆战,自己亲率水师在靖港与太平军发生了遭遇战,没想到却一战惨败。他羞愤至极,写了两千多字的遗书,这封给皇帝的遗折写道:“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然后坦诚自己的失败,愧对君王,愿意承担责任。给弟弟的遗书中写道:“吾死后,赶紧送灵柩回家,愈速愈妙。”告诫弟弟自己为官任内的余钱除了办丧事外都要交回粮台,不留一文钱。然后相继三次投水自杀,都被部下救了起来。

  不久湘军在湘潭获胜,接着连克武汉、田家镇,进逼九江。1855年1月,曾国藩统帅湘军在湖口、九江遇到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几番较量后,湘军大败,曾国藩的战船以及各种文件都被太平军俘获。曾国藩再一次欲投水自杀,被左右及时拦住。可眼看着大好形势瞬间全失,曾国藩越想越憋气,再一次写下了一千多字的遗书,准备策马迎敌,死在战场,被手下将领极力劝住了。

  1860年,曾国藩被授两江总督,负责对太平军作战。此时的太平军经过内讧,早已经江河日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曾国藩竟然再一次遇险。当时湘军的主力正在与太平军争夺安庆,曾国藩驻扎在皖南的祁门。不想太平军李秀成部、李世贤部、杨辅清部先后来到祁门附近。曾国藩身边兵力单薄,勉强应战,惊险万状,由此他再一次写下了遗书。这一次是写给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的,在遗书中他叙述自己百战艰难的经历,告诫儿子万不可再从军,同时殷殷教导儿子如何读书、立身、养亲、持家等,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功成名就,再也不需要他亲临战场了。可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样惊险。1870年,发生了“天津教案”,民众与法国人发生了冲突。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处理,面对不讲理的洋人和群情沸腾的百姓,曾国藩十分担心已经年老力衰的自己能否坚持下来。他写下了“大将不辞刀头死”诗句,抱着必死之心,再一次写下遗书《赴天津示二子》。在这份遗书中,他详细地告诉了儿子如何处理自己的遗体、文稿,再一次告诉怎样做人、如何持家兴家等。

  1872年,曾国藩中风,在南京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留下了最终的遗书。在这份遗书中,他将前几次遗书中对子孙的教导概括为四条,一是以慎独的方式养心,如此才能身心坦然;二是要以恭敬之心对事,如此才能身体强健;三是以仁爱之念求得悦人悦己,才能更好的安身立命;四是要勤勉劳动,简朴修身,如此才能得到世人尊重。曾国藩一生严谨自持,充分反映在他写遗书的态度上。当面临死亡的威胁,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如何逃生,而是怎样处理身后事。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官员,对于自己经手的政事军务,必须要有所交代;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父亲,他也对家庭子女更有着拳拳爱心,必须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儿女的希冀愿望留下。从他的这些遗书中,我们完全能够领略到蕴含其中的担当、责任和最深沉的爱。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