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三问【2】

23.09.2014  11:21

他为什么能做到“三严三实”?

红土地的孕育

曾建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说。

曾建的家乡遂川相距井冈山不过100公里,红色的革命精神早已把这里浸染,革命时期涌现一大批红色干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一直在吉安儿女身上传颂、传承。听着将军歌,学着老前辈,曾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他身上有老一辈革命者的影子,听到曾建的每一个故事,在‘红色故事会’中都能找得到相关的案例。”江西干部学院教师朱学冬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老一辈革命者的事迹可敬但不可学,曾建用自己的行动做了证明:老一辈革命家是可学的,只是看你是不是真学,真干。

家风的浸染

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却又深入骨髓。熟悉曾建的人都说,他的崇高品格深受家风的熏陶。

刘樟英有个小本本,上面常记着,哪家断了粮,哪家没柴烧,哪里的水库漏了水,哪里的道路要整修,她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这段描述,摘自1980年9月《吉安通讯》的一篇文章:《我们的贴心书记——记枚江公社党委书记刘樟英二三事》。刘樟英是曾建的母亲。孝子如母,曾建在担任峡江县委副书记时不到两年时间就走遍了峡江所有的行政村,6年写了60多本民情日记。

几十年来,全家一直有个规矩:每年大年夜,全家人围坐一起开家庭会,逐个汇报一年来的成绩,畅谈来年的打算。这看似平常的惯例,时时刻刻提醒他们不能混日子。

曾建对自己的女儿找对象的唯一要求是:一定要找一个共产党员。

在曾建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尽管没有父亲的遗嘱,但曾建的女儿、女婿的一则讣告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丧礼从简,免收礼金!

自身的修炼

曾建生前有三个雅号:“曾克思”“曾夫子”“曾干部”,每一个的背后都是一个令人敬仰的曾建。

——信仰坚定的“曾克思”。“我没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工作。”曾建常把这话挂在嘴边。

有老领导开玩笑评价说:“他就是个典型的职业革命家。”而很多同事则在背后叫他“曾克思”。

——热爱学习的“曾夫子”。无论是曾建的办公室还是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书和报纸,上面满是勾勾画画。哪怕再累,他晚上一定会抽出时间读书和思考,“时代发展如此之快,不学习就跟不上这个时代。”为此,人们又送他一雅号:“曾夫子”。

——务实清廉的“曾干部”。采访中,不少干部表示有些“”在曾建手下工作,不为别的,就因为曾建干工作实在,眼里不揉沙子。

担任遂川县委副书记时,曾建到一个镇的村里检查烟叶生产。“烟叶开沟埋肥都做了吗?”“已经全部到位了。”随同的镇村干部想蒙混过关。令大家没想到的是,曾建穿着雨鞋直接下到田里,弯下身子,双手揭开地膜,扒开表土,用食指挖到烟苗的根部,仍旧没见到一粒肥料,当即就发了火:“烟叶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完整到位,否则质量就无法保障。这种事情怎么能打马虎眼?”之后,曾建又接连杀了几个回马枪,确保工作全部落实。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