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良、曾轶雄、陈全才:我国离创新强国还有多远?

03.11.2014  11:46

第三次全省统计科普征文

 

----从R&D活动及经费比重指标说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重点是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我国已是创新大国,但还不是创新强国。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本文先从R&D说起,谈谈创新强国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如何由创新大国跨入创新强国的问题。

 

  一、R&D的概念、起源与统计

 

  R&D的概念与起源。要谈R&D,还是先从“科技活动”说起吧。科技活动是指在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简称科学技术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活动。可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三类活动。该定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虑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而对科技活动所作的统计界定。

 

  R&D是英文“ResearchandDevelopment”的简称,中文译为“研究与试验发展”。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以后,随着发展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普遍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制订相关政策和重大计划推动其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以《弗拉斯卡蒂手册》为标志的R&D统计规范。手册产生以后,在成员国范围内建立了定期的R&D统计调查制度,并有效地开展了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为各国政府宏观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专家学者着手开展科技统计方法研究工作,1985年,由国家科技部牵头,实施了科技普查。1991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第一部科技统计行政法规---《科技投入统计规程(试行)》诞生,并建立起5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调查制度,为全面核算科技投入提供基础资料。

 

  R&D统计的内容。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统计有两种表式:一种是科技项目情况表,另一种是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

 

  R&D统计的方法。全面清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是R&D统计的方法。为适应国家制订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计划的需要,2000年和2009年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等国务院七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清查范围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对全社会范围内R&D活动的项目进行全面统计。这些清查成果为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非清查年度实施重点调查。由于R&D活动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真正从事R&D活动的单位较少。在非清查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采用全面调查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及使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多种方法取得。

 

  R&D统计的范围。R&D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工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中从事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二、我国已进入创新大国的行列

 

  在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引导下,我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快速增长。2001-2012年,全国R&D经费投入总规模由1027亿元增加到10298亿元,年均增长22.9%,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7.7个百分点;占全国GDP的比重由0.95%提高到1.98%。

 

  201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1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的大关。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33.5万元,比上年增加1.8万元。

 

 

图2000—2013年我国R&D经费支出及占GDP比重

 

  这些研发经费是由谁支付的,主要用在什么地方呢?

 

  以2013年为例,全国共投入R&D经费11847亿元,同比增长15.0%。这些经费中76.6%由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5.0%由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7.2%由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可见,企业是R&D经费支出的主体。这些经费主要用于研发活动中的试验发展,所占比重达到84.6%;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分地区看,R&D经费支出超过500亿元的有江苏(1487亿)、广东(1444亿)、北京(1185亿)、山东(1176亿)、浙江(817亿)和上海(777亿),6个省(市)共支出7512亿元,占全国总支出的63.4%。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6.08%)、上海(3.60%)、天津(2.98%)、江苏(2.51%)、广东(2.32%)、浙江(2.18%)、山东(2.15%)和陕西(2.14%)8个省(市)。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达8318亿元,占全国支出总额的70.2%。分产业部门看,R&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其研发经费支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61.3%。这7个行业依次是: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53亿);②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815亿);③汽车制造业(680亿);④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60亿);⑤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33亿);⑥通用设备制造业(548亿);⑦专用设备制造业(512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了1%的行业大类有8个,依次是: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41%);②仪器仪表制造业(1.99%);③医药制造业(1.69%);④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9%);⑤专用设备制造业(1.57%);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32%);⑦通用设备制造业(1.26%);⑧汽车制造业(1.14%)。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已进入科技创新大国的行列,并成为具有创新储备能力和逐渐释放创新能力的重要国家。目前,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巨大,占全世界的9%,居世界第三位。2012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年度已超过52万件,超过排在第一位的美国。2013年,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

 

  三、我国为什么还不是创新强国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大多用创新综合指数,创新综合指数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个大类,在这两大类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指标有:①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②研发人员数量;③对外技术依存度;④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数;⑤本国人专利年度授权数。创新型国家至少具备4个基本特征:第一,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大,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2%以上;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第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第四,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2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具备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由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发布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列全球前十大创新国家或地区是:瑞士、瑞典、英国、荷兰、美国、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丹麦、爱尔兰。中国香港从上年的第八晋升到第七名,而中国(排35位)创新排名较上年后退一位。

 

  目前,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已占全球的9%左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超过2%,专利授权占全世界的20%,是无可争议的创新大国。然而,在“全世界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却仅居第35位。大量的科研投入并没有使中国在综合创新力上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我国是创新大国,却仍非创新强国。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统计,目前我国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约为50%。而在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方面,我国国民经济中50%以上的关键技术依赖于国外,而美国却只有2%,日本只有5%。我国创新问题出在哪里?

 

  我国企业尚缺乏颠覆性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虽然近年来我国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具有颠覆性的技术成果仍比较少,甚至在原创产品中几乎都看不到中国企业的名字。从我国授权的专利类型看,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国设计专利三种,其中“发明”型专利是最具创新性与经济社会价值的,长期以来,全国获得授权的发明型专利所占比重较小,以2012年为例,仅占全部授权专利数的八分之一。

 

  我国企业为何创新动力不足?有学者认为,过度依赖政府资源的传统盈利模式,让很多企业患上了严重的依赖症。企业稍微做大一点就到处圈地,并从中获取丰厚回报,创新动力自然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的水平。而政府也时常因招商心切,向企业提供了远超必须的扶持。结果是企业不在创新上下工夫,却‘钻营’于争取政府资源。在金融投资方面,我国大量的资本都投资于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而在风险投资和天使基金上相对比较薄弱,我国的人均风险资本投资仅是美国的1/32。

 

  资源配置不合理,研发经费浪费大。虽然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已经超过1万亿,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如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并不如人意,暴露的腐败问题触目惊心。一些学者争抢课题、项目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开展研究,而是通过申请课题“致富”。据《中国青年报》披露: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重研发轻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一些科研成果要么经济转化价值不高,要么被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一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甚至被鉴定“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却都被束之高阁。

 

  四、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消费了世界50%的钢、水泥、煤炭,石油进口依存度达57%,铜进口依存度达到70%,而大量消费能源资源所造成的大气、水、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近年以来多次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这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有效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大阶段。目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阶段。因此,要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创新强国的行列。

 

  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政府的任务就是要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第一,积极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技术创新的决策,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技术需求,决定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其二,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强化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的条件。第三,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国际经验表明,要提高各类科研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联合攻关重大科研项目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因此,要加快构建由企业牵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既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市场就是最后检验创新的唯一场所,而资本是最终推动创新的力量,而不应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补贴。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坚持市场选择或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以保持创新的可持续。第一,必须将深化改革作为有效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抓手,对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相关的财税、人才、投资等多领域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第二,要改革国家科技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弱化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院士数量、科技成果奖数量等指标,突出发明专利授权、技术成果转化率、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考核。要改革国家对科技资源的管理体制机制,解决好多单位分蛋糕、抢课题等重复浪费的顽症,解决好科研单位与高校存在的大批高端科研装备不开放、不共享、低利用率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第三,要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沿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进技术转移,提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着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引导全社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向创新发展聚集,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和评价标准与法制环境,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一是要实施积极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科技投入法定增长要求;要积极落实技术创新优惠政策,要采取奖励、贴息、补助等政策措施,加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科技投入;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加快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步伐;要积极落实企业技术创新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切实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二是尊重知识创造,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一个创新强国一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国,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没有人愿意持续创新。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创新法治环境。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民众,都应当非常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创新企业和个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统计局科研所)

 

 

  参考资料:

 

  ①臧淑敏,R&D自述,无处不在的统计(二),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表20-41,中国统计出版社;

 

  ③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2)表16-4,中国统计出版社;

 

  ④王琳琳郑钧天,成为创新强国需做好三件事;

 

  ⑤陈文玲,未来中国经济十大新特征,2014年01月27日10:37来源:瞭望观察网;

 

  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