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后一役结束在中国: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05.05.2015  13:28
原标题:二战最后一役结束在中国: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苏联炮兵在牡丹江地区参与攻击

  俄罗斯把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5月9日定为胜利日,并将举行盛大阅兵式。但对于整个二战而言,战胜纳粹德国并不意味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1945年8月9日,在中国军民的协助下,苏联红军对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决定性一击。甚至在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仍有残余日军在多个要塞中负隅顽抗。直到8月30日,牡丹江附近东宁要塞的枪声才彻底停息下来,宣告二战最后一役的结束。

   苏联将计就计争取调兵时间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承诺,苏联将在纳粹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向日本宣战。此前苏联和日本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一直依靠1941年签署的《苏日中立条约》保持“冷和平”,但双方都清楚,一旦战略形势有变,这份条约就不具有约束力。

  1945年4月5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宣布苏联单方面废止《苏日中立条约》。这其实是苏联即将开战的危险信号,但日本高层认为该条约的废止似乎有深层含义:“如果日本提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新条约,苏联就有可能取代纳粹德国成为日本的强大盟友”。于是日本提出以实质利益来换取苏联调停战争的方案。6月7日,苏联驻日大使马利克向莫斯科汇报:“作为对苏联与日本续订新协定的条件,日本愿意向我国归还在1905年俄日战争期间占领的南萨哈林岛,甚至可向我移交整个千岛群岛。

  斯大林获悉日本政府的用心后,决定用“外交太极”为向远东调派兵力争取时间。这种做法收到奇效,甚至到了7月26日,中美英发布《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也宣布赞同公告精神之际,日本政府仍然希望苏联能帮助“降低投降条件”。

  以对日交涉为掩护,苏联红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远东战役的准备。在拟订作战计划时,苏军总参谋部拿出三个作战方案,即登陆日本本土、进攻中国关内和闪击满洲。此时日本本土集结着约200万陆海军主力,苏军缺乏执行战略性登陆战役的能力,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而关内日军没有密集的集团,同时苏军只能沿着蒙古乌兰巴托至中国张家口方向出兵华北,道路难以通行,也无法给予日军决定性的打击。只有满洲,那里云集了70多万关东军,是日军在中国最密集、最强大的作战集团。苏军确信,如果迅速消灭关东军,将使日本失去陆军最精锐部队,击碎日本继续战争的意志。

  当时,苏军在远东只有不到40个师的兵力,这些部队沿着1400多公里的边境线分散部署,而且装备陈旧。为此,从1945年5月至7月,约有13.6万节车皮满载人员和物资开赴远东。在赶往东方的部队里,许多对德作战英雄部队都名列其中,它们大都有突破德军筑垒地域的经历,对付日军在边境设置的防线非常有经验。同时,远东部队各坦克旅的第1坦克营全都换装新式T-34中型坦克,战役突击力量得到显著增强。

  1945年8月,苏军在远东集结了150多万人、2.6万门火炮、5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外加3800多架战机。7月30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成立远东苏军司令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被任命为总司令,所有战争准备都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