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缺的四类食物 看你吃得够吗?
如今,都讲究饮食多样化,但你吃得够健康吗?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月27日,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邀请权威专家,就《纲要》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和研讨。专家们对照《纲要》中的“食物消费量目标”和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现状,总结出现阶段我国消费者最缺四类食物。
奶类。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奶类制品的摄入量为26.5克,远远低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摄入量100克。奶类是营养比较全面的食品,其中钙含量很高,并且容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钙摄入不足,骨骼健康就得不到保证。研究显示,老年时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奶类消费频率和总量偏低有关。还有研究发现,给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少年补充奶类,有助于身高和骨量的增长。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每天喝一杯200毫升左右的牛奶,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选择酸奶,体重超重的人最好选择脱脂奶或低脂奶。
豆制品。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干豆类摄入量为4.2克,豆制品摄入量为11.8克,远低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摄入量30~50克干豆和相当量的豆制品。我们强调大家多吃豆制品是基于近20年来国人膳食模式的变化。调查显示,国人吃动物性食物越来越多,导致脂肪摄入量过多,是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大豆类制品的特点是优质蛋白质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有一定比例。增加豆类的摄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带来的肥胖风险,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除了建议老百姓多吃容易消化的豆制品,我们也呼吁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出更多口味多样化的豆制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粗粮。近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粮食吃得越来越少,特别是粗粮减少的明显,这导致国人维生素B1摄入量从每天2.5毫克降到了1.0毫克。粗粮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研究显示,粗粮的消费量和慢性病呈“负相关”关系,多吃粗粮,患慢性病的风险就会小一点。值得一提的是,粗粮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有效预防结肠癌。建议每天吃50~100克(1~2两,干重)粗粮,学会粗粮细做和粗细搭配。粗粮细做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粗粮的口感。其中熬粥的方式值得推荐,将红豆、绿豆等豆子和高粱米、薏米、燕麦、小米、黑米、大黄米、大麦米、荞麦米等杂粮混在一起煮,既简单又好吃。还可以做些杂面食品,把小米、玉米、荞麦等杂粮磨成面,和白面混在一起,做成馒头、面条或煎饼,更容易让人接受。
水产品。我国居民的水产品消费量一直较低,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鱼虾类的摄入量为29.6克,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75~150克。水产品含优质蛋白质多,脂肪含量相对猪肉等红肉低,而且含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因此,建议大家经常吃些水产品,一个礼拜两三次为宜,最少也要做到每周吃一次,三文鱼、黄花鱼、小平鱼等水产品都不错。鱼最好的吃法是清蒸或炖煮,尽量避免煎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