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老澡堂来历:朱元璋为修明城墙民工所建

10.02.2014  19:09

核心提示: 为了给民工们提供洗澡的地方,特地在城墙最重要的工程——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建了五个澡堂。其中一个保留至今,由于主体建筑是两个“”,它被赋予了“瓮堂”这个有趣的名字。

澡客进门要花钱买一个这种用竹子做成的“榧子”才能进浴室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于峰,原题为《南京最老澡堂瓮堂来历:朱元璋为修明城墙民工所建

  对于家住城南一带的老南京人来说,“瓮堂”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一年四季里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金陵晚报记者 段仁虎 摄

  在营业了六百多年后,南京最老的澡堂——瓮堂于年前悄悄关闭。记者昨天在中华门外的西街老城区看到,瓮堂门口已经挂上了“停止营业”的告示,老澡堂接下来的命运,至今还不明朗,可能会进行维修,至于会不会重新开业,目前还不清楚。

  瓮堂澡堂诞生于明代初年

  “逛老城南、登中华门、喝柴火馄饨、到瓮堂洗澡”,这是很多人归纳出来的、迅速了解南京市井生活的“体验之旅”。

  位于中华门外悦来巷2号的瓮堂是南京最老的澡堂,可能在国内,也难以找到比它更“”的澡堂了。

  瓮堂的历史,很多人都非常熟悉。600多年前,朱元璋役使十几万民工建造明城墙。

  为了给民工们提供洗澡的地方,特地在城墙最重要的工程——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建了五个澡堂。其中一个保留至今,由于主体建筑是两个“”,它被赋予了“瓮堂”这个有趣的名字。

  600多年过去了,南京明城墙的一些地段在历代的变乱和兵燹中被毁坏,但城墙的配套设施——小小的瓮堂却神奇般地保存下来。文物专家对瓮堂进行过考证,发现其主体是由明城砖砌成的,从而确认其始建年代为“”,并将其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在江苏省文物局编纂的文物资料里看到,瓮堂外部结构为双连体穹隆形的两个瓮,相距1米。

  瓮高3.2米,内径4.5米,砖砌,看上去好似馒头,又如倒扣的铜钟。瓮顶留有一个窄小圆形天窗便于白天采光和透气。东侧瓮堂南面开门,上有圆形天窗,墙角处有烧火口,自地下通入邻室;西瓮堂与东瓮相似,其内壁圆曲,下部为仰莲座。

  瓮堂的设计非常科学,不用一根木头,砖缝间以糯米汁粘合。圆瓮外形便于聚热,水蒸气触壁遇冷后形成水珠顺圆壁流下,不会滴落在洗澡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