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65个证书找不到工作,有合理性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准毕业生孙梦涛,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大学4年所获得的证书多达65个,可他投求职简历50余份无一回复。学长告诉他原因,自己本科毕业求职时,几乎接不到面试通知,可自从考上985院校的研究生后,研一时投简历就几乎“百发百中”,后来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现在待遇很不错。(《东方今报》5月10日)
很多人的观点是:不知名院校的毕业生,再强的能力,再多的证书,也比不上一所名校的毕业证书,并由此批判社会“唯名校唯学历”,批判招聘单位有眼无珠。
这样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唯名校唯学历”也确实是当今积弊。但如果我们细读新闻,也会发现“证霸找不到工作”有其合理性,而由此得出的一些启示,也许更接地气。
一是,找不到工作和找不到好工作是两回事。虽然新闻没有介绍“证霸”把求职信投给了哪些单位,但从他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兼任过一家大企业的团委书记、考研失败后筹资10万创办了一家企业并且运营良好来看,他的求职要求肯定很高,除非“董事长助理”这些都是假新闻。好的称心工作,不仅“证霸”难找,即便是硕士博士乃至职场高手也难找,所以由此感叹“能力再强也不如母校知名”,是个伪命题。
二是,怀揣65个证书就真的能力强吗?从积极的角度看,说明孙梦涛一直在努力并有成效;而从消极的角度看,说明他一直很浮躁,缺少人生目标,这很可能被企业理解成“三心二意没有忠诚度”、“可能频繁跳槽”。更何况,现在各类证书的含金量多数不高,很多都是交点钱培训几天就发证,所以“证霸”被企业拒绝也很正常。
三是,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于“唯名校唯学历”的社会风气,会让不少三本二本的大学生抱怨,“反正我不是名校出身,所以肯定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变得颓废。
相应的,我们也可得出几点启示。
一是,人应该高调求知,但高调求职未必好。如果觉得有了几本证书就能傲视职场,很可能碰一鼻子灰。做人与做事之间,高调和低调之间,充满哲理。
二是,在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再拓展能力,再考各种证书,更好。企业录用一个人,首先考虑的是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似是而非的万金油。一招鲜吃遍天,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能走得远走得顺的,一定靠的是核心竞争力。
三是,既不要因为考了几本证书而自大,更不要因为读的是二本三本而自卑,人一辈子的工作时间很长,路遥知马力,今后会有大量的时间证明:证书不重要,学校的名气也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同时,要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抱怨,不要一不如意就怪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