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洗脚实名制”,有罪推定与过犹不及

28.03.2014  15:09

小蒋的话: 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洗脚实名制”,有罪推定与过犹不及

背景 :广东省佛山市拟试点“沐足身份登记”。据佛山市禅城区公安部门介绍,从4月8日起,凡每日零点后进入佛山市禅城区内沐足、水疗场所及酒店式公寓消费的人员,必须进行身份登记,信息将被录入与公安机关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

京华时报发表铁永功的观点: 随意扩大实名制,实行起来有难度,也未必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消费者去正规场所做个足浴、水疗还要实名登记,有“有罪推定”之嫌,心里肯定感觉不舒服;已经有一些从业者开始担心,这样的规定会影响正常服务业发展。也有人担心,实名登记很可能“管好人管不住坏人”,如果真有人要钻空子,造个假身份并不难。另外,合法正规场所管理变严,涉嫌违法犯罪分子就可能转战地下,或者转移到更加隐蔽的场所。实名登记个人信息,经营者需要增加验证和鉴别投入,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现在需要个人提供身份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却没有跟上。

小蒋随想 :去网吧上网早就实行实名制了,但拿着别人的身份证登记的比比皆是。银行卡同样是实名制,但在许多诈骗案中,骗子拿着别人的证件开户。再看火车票实名制,“黄牛”一语道破——春运期间人山人海,检票的哪有功夫逐个核对?实名制是一道关卡,但它不是万能的,泛滥化的实名制,已破坏了其严肃性,随之效能必然弱化。管理者或许认为,实名制的效能在于严格落实。问题是,商家与经营者对此没有动力,并且也没有权力去“管制”客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是职责所在,要求有关方面配合调查也没问题,但泛化的身份审核可能过犹不及。

携程网被曝黑客漏洞,网银会不翼而飞吗?

背景 :携程网被曝支付日志存在漏洞,用户银行卡信息可被黑客任意读取。携程随后表示,已进行技术排查和修复,如用户因此产生损失将赔偿。

新京报发表信海光的观点: 携程为什么要“将用户支付的记录用文本保存了下来”?在一月份曾有媒体质疑携程网的支付安全性,当时携程明确回复说“携程网的后台不会记录用户的支付信息”。是当初在撒谎,还是后来又“变坏”?即便保存了用户信息,为什么要用明文存储?2012年CSDN泄密事件,引起广泛反思的,就是网站不应该用明文存储用户密码信息。教训如此严重,携程再犯这种错误,实在不该。

华商报发表舒锐的观点: 通过携程事件,我们有必要反思,相关法律是否能够合理界定网络安全中的刑事、行政、民事等各类法律关系?执法主体本身是否明确,同时,是否确立了明确、有效的执法尺度,是否为相关主体提供了公平、安全的行为准则?相关行业是否形成了充分保障用户安全权和知情权的最低行业标准?司法者对于相关类型的新型犯罪和纠纷,是否有了最起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司法准绳?

小蒋随想 :许多中老年人不愿意进行网上交易,除了电脑操作方面的障碍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安全性。对此,一些习惯网购的年轻人觉得父辈的观念没跟上时代。但是,随着各种技术漏洞与数据泄密被不时曝光,再加上网络金融快速发展与监管是否到位的存疑,安全问题确实不是“杞人忧天”。的确,目前尚未出现网银批量被盗的大案,但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不能自满,必须穷尽一切技术手段,确保金融安全。作为交易“中介”,一些网站是否有权保留客户的银行卡信息,更需制定行业与法律规范。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