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子女境况凄惨 7成走上父母犯罪道路
调查表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九成以上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救助,七成和父母走上相同的犯罪道路。其生活、学业、心理状况亟需社会帮助。
【 财新网】(记者 赵晗)中国服刑人员子女近百万,但其生存状态一直少获关注。据财新记者了解,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较为恶劣,有学者倡议应出台政策进行干预,避免未来酿成新的社会悲剧。
最新的中国官方数据,仍是2006年来自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所做的一份内部报告中的统计。当时的数据显示,中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已超过60万。此外,也有一国际组织在2014年年底披露的信息推测中国有双亲或其中之一在狱中服刑的未成年人超过100万人。
复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称“复和中心”)致力于服务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尽量使其在一个有尊严又公平的环境中成长。复和中心不久前完成了一份在陕西某地区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最新抽样调查。其中的数据表明,70%的孩子在父母服刑后便没有与他们见过面,46.1%的服刑人员已经与配偶离婚,使得其子女在健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几率进一步降低。
复和中心工作人员陈怡告诉财新记者,大人入狱后,其子女往往缺乏学业上的监督和帮助,遇到困难时无处求助,他们大多难以完成义务教育,继续深造的机会更少。多数孩子的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或偏下,近半数学习成绩较差。
陈怡向财新记者提供的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前述名为《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中,就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数据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其父亲或母亲入狱后的辍学率大幅攀升。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入狱后辍学的占82.43%。
在辍学原因中,生活困难是首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未成年子女中有95%未受到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半数孩子完全没有生活保障,78.94%的服刑人员家庭月收入低于900元。
此外,因受歧视和无人照管而辍学的情况也很普遍。“社会上对服刑人员子女存在歧视,认为贼的孩子还是贼。在这种歧视的标签下,很多孩子会有逆反情绪,果真重复父母老路。”杨建广指出,政府部门应提供更多介入和帮助,让孩子从原来的家庭阴影中走出来。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广曾在中央综治委下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参与调研。他告诉财新记者,服刑人员子女犯罪率的确更高,而综治委定义的重点服务群体已经包含服刑人员子女。
司法部调查报告显示,有70%的服刑人员子女跟随父母走上犯罪道路。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的2.5%。
大多数服刑人员在狱中的第一牵挂对象是孩子和他们的生活状况。然而占司法部调查总人数22.3%的服刑家长不知道孩子的现状,更不清楚他们是否已经在社会上流浪或者乞讨。有17.1%的被调查服刑家长表示,不清楚孩子生活费的来源情况。
另据2010年《青岛市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80%的服刑人员入狱前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75%的家庭在犯人入狱后解体。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父母双方均受到过刑罚处罚的达12%以上。
陈怡告诉财新记者,这些孩子普遍困惑的问题是如何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父母去哪里了。“他们仍然想念狱中的父母,残破的家庭关系需要修复。”
中国《监狱法》第十九条规定:罪犯不得携带子女在监内服刑。然而对父母服刑期间无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目前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由谁来履行监护职责。
民政部2006年出台《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突破性地将服刑人员子女救助工作列入国家孤儿救助政策的总体规划之中。然而,《意见》仅限于孤儿救助,对于整体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力度不足,现有涉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和救助的法规量少质低。
杨建广介绍,服刑人员子女的状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民政部也开始尝试探索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儿童福利。杨建广认为,可以考虑放宽“孤儿”的定义,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也视为孤儿。由政府出面转移监护权,甚至联系爱心寄养家庭。
此外,杨建广还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社区干预服务模式。“就像地震以后及时提供的心理疏导服务,这些孩子在父母入狱后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变化,需要即时干预。”
杨建广告诉财新记者,他所在的广州的一些社区街道已经开始了针对服刑子女的干预服务。他还提议,“要将对街道内服刑人员子女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逐步纳入行政机制和考核,并通过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