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服刑犯被聘仲裁员根源在形式主义

12.06.2014  11:34

  仲裁员居然是在押服刑人员!在刚刚换届新公布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名册里,有一个名叫张玮的深圳仲裁员,而这个张玮在去年10月已被深圳盐田区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零六个月。昨日,中国贸仲委查实后回应,该仲裁员是自动续聘,他们将立刻启动解聘程序(据6月10日《南方都市报》)。

  据公开资料与报道显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主要以仲裁的方式,独立、公正地解决国内外经济贸易争议,是世界上主要的常设商事仲裁机构之一。仲裁员实行名册制,由贸仲委聘任,统一适用于贸仲委及其分会。根据贸仲委《仲裁员聘任规定》,仲裁员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三年。仲裁员的职责,是根据当事人的选定或者贸仲委主任的指定组成仲裁庭,依法公正独立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如果笔者没有理解错,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应当是处理“纠纷”的“法官”角色,新一届仲裁员名册全国共有仲裁员1214名,可见级别之高,并不是谁愿意就可有资格担任的。

  然就是这种“国家级”仲裁员的选聘,却闹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甚至做梦都想不到的“巨乌龙”,一位已经犯罪被法院判决入狱服刑的人员,竟然被“自动”续聘为贸仲委的仲裁员,而来自贸仲委官方的回应解释也颇让人玩味,先是中国贸仲委秘书局华南办公室负责人不相信有服刑人员被聘为其仲裁员,在发现情况确实后,又声称“张玮属于老仲裁员,自动续聘到本届,由于无人告知其犯罪判刑的情况,他们便没有从仲裁员名册中删掉张玮”。而按照贸仲委网站介绍,此次续聘是经过严格初选、仲裁员资格审查考核委员会考评、贸仲委主任会议审议,最终确定841人续聘。这意味从初选到最后确定续聘,需要经过三道“严格程序”,三道关口没有发现被续聘者是在押服刑犯,最后又以“自动续聘”理由来搪塞,用坊间的话说只能是“越描越黑”。

  显而易见,在这“三道关”中,任何一关哪怕给被选聘人或其单位打一个电话,都不会闹出这个“笑话”,但遗憾的是所谓三道严格审查,居然连选聘者的近况等任何信息都一概不知,更值得追问的是这样“自动”续聘的仲裁员,他的真实性又如何能够得到保证,他的权威性又在哪呢?而转念又一想,尽管这是一极端案例,但事实上像这样表面上或书面上“严格审查”,实际上流于形式的事例还真不少,很多地方由政府职能部门颁发执业资格证书,每年或定期都需要进行查验或换证,名义上都是严格按照程序并由相关领导签字,但实际上往往就是“走过场”,需要交费的就是“收费盖章”,不收费干脆就是旧证换新证,几乎没有人去关心持证人的近况如何,工作有无变动,职务有无调整等等,就连记者证这样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没少闹过乌龙,有人早已离开或不再从事记者工作,但记者证依然在手。非但对资格证的“审验”流于形式,即使对于某些人使用,在“严格审查”的过程中也闹过乌龙,这几年经媒体披露的公职人员被判缓刑后,官照当权照用的案例并不罕见,足以说明形式主义在某些部门领域还很有生存空间。

  程序设计再严谨,制度设立在严格,最怕落实执行上的流于形式,在押服刑犯被续聘为贸仲委仲裁员的案例,几乎不存在任何制度技术上的问题,完全就是人为流于形式所造成的结果,所谓的“自动续聘”不过是为自己失职寻找免责的托词,笔者以为,相关部门不妨以此为契机,在对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追根寻源,看看还有多少“自动续聘”仲裁员的同时,下大气力整治政府部门中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不彻底扫除干净,机关作风就不可能得到真正且持久的改善,百姓群众更会怀疑政府部门转变作风的诚意,尤其是不能用新的形式主义去整治旧的形式主义,否则,这样的“乌龙事件”可能还会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