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治帕金森“蜜月”只有三五年 病人该如何吃?

09.04.2014  18:07

乔军伟 摄

受疾病和药物的影响,约七成帕金森病人营养不良。帕金森病人该如何吃?

服用左旋多巴难消“运动并发症”,药物、手术、康复训练需综合运用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专科主任陈玲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杨超副教授

手抖、脚抖、行动迟缓,很可能意味着帕金森病的到来。目前中国约有20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约有1.7%的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而年过四十即手脚震颤的年轻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对于出现“运动并发症”的帕金森病人来说,单纯吃药已难以控制病情,还需要手术、康复训练多管齐下。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由该院牵头的国内首个帕金森病“脑起搏器”临床研究项目近日在粤港八家医院正式启动,有望找到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该项目正在招募志愿者。

药物:

药效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脑部退行性病变,帕金森病会令病人脑干内被称作“黑质”的部位出现急剧退化,无法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传导递质,导致大脑对肌肉活动的指挥能力下降。由于缺少预防或根治的有效手段,目前帕金森病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专科主任陈玲教授指出,目前,药物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常规手段。“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 ‘金标准’,但并不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长久的缓解。疗效较好的‘蜜月期’只有短短3~5年。”此后,病人的症状仍会加重,而药物治疗产生的副作用也逐步显现。

运动并发症”是最常见的问题。一方面,它表现为“剂末现象”,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上一次药物的作用常常不能维持到下一次吃药前。发生“剂末现象”的病人全身僵硬无力,甚至动不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异动症”,即服药起效或药效消失后出现手、脚、头、颈等部位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手术:

安装“脑起搏器”,药量可减五成

陈玲指出,在运动并发症的早期,临床医生可通过调整药物的种类、剂量和服药时间等来解决这些问题。不过,随着病程的延长,运动并发症加重,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下降,调药越来越困难,导致患者工作能力丧失,自理能力下降等。

如果‘运动并发症’患者单靠吃药已经不奏效,就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杨超副教授介绍,手术包括大脑核团毁损手术,以及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应用较多、俗称“脑起搏器”的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毁损手术是一种破坏性手术,而且复发率高,术后两年左右有50%~60%的患者出现复发。“脑起搏器”手术则是通过微创手术,在脑部放置一个电极来刺激脑部神经,使用时,病人可根据自己肢体抖动的程度,对电刺激的程度加以调整,从而改善肢体肌张力高、僵硬、动作迟缓。陈玲指出,即使装了“脑起搏器”,也不能停止用药,但病人的药量可比未安装时减少五成。由于帕金森病会随着病人衰老无法避免地加重,手术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善病人的运动障碍,有助于延长用药“蜜月期”,并为今后增加药量争取到缓冲空间。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