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教学楼迟迟未拆重建 师生租赁仓库民房上课2年

08.09.2015  11:08

  核心提示

  在新建县昌邑乡昌南小学,两年来,100多名师生租赁民房及仓库教学。六个年级的六个班分散在昌南村的多个地方,教室里只有桌椅板凳和黑板。不仅冬冷夏热,师生们还要长期忍受房屋漏水及禽畜的袭扰。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该校教学楼在2013年9月被鉴定为必须拆除重建的D类危房,当地教育部门多次承诺开建新教学楼却又屡屡落空,甚至连由谁来拆除危房都发生了分歧。

  本报介入后,新建县已于9月3日拆除危房并将启动新教学楼建设。

  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完善学校搬迁制度,通过实行预案制、领导督办制和责任追究制为学校搬迁引入制度化设计,推动解决现状。

  民房里的教室

  开学啦!相信很多人脑海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清新幽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朗朗的读书声汇集交织、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玩耍……

  可是,对于新建县昌邑乡昌南小学的学生们来说,这些画面是一种奢望。

  当日,摆放在昌南小学六年级“教室”正前方的不是三尺讲台,而是村民打包好的一袋袋花生。在一户农民家不到20平方米的堂屋内,花生旁放置了一块临时黑板,其后方还搁置了村民家中各式各样的杂物,学生课桌与课桌之间很是狭窄。

  在昌南小学,这已经算得上是最好的一间教室了。

  与六年级距离50米的另外一名农户家中,二年级租用的是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仓库,里面坐了10多个孩子。

  仓库门口的水泥地上晒满了花生,孩子们的椅子大多残缺。由于没有窗户,不通风,孩子们不得不一边上课一边拿书本给自己扇风,本就不够集中的注意力,还经常会被门前往来的路人、禽畜吸引。

  “好热吧?”记者问道。

  “嗯!”课间休息时间,几个同学用稚嫩的声音点头回答道,“现在天气还算好,要是下雨天,这间教室一边上课一边滴水,简直是个‘水帘洞’。

  尽管是晴天,仓库的天花板、墙体、角落等处依然清晰可见裂缝及其渗水留下的斑驳痕迹。

  在此上课的李老师也坦言,这里的教学环境很艰苦,“关上卷闸门没了光线,怕闷着孩子,开着又担心学生上课不专心,左右为难”。李老师还说,天气太热时,只好让孩子们出去避暑或提前放学回家。

  新法制报记者走访时了解到,该校六个年级的六个班分散在昌南村的多个地方,且每个年级设立在不同的农户家中,年级与年级之间距离远的有近500米。

  记者注意到,除了六年级和四年级的“教室”有窗户外,其余四个年级的教室都是封闭式的仓库,教室里除了桌椅板凳和黑板外,连一台简单的电风扇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