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改革走向深处

14.10.2018  00:56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新画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省以本科教育改革为突破口,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本科教育,筑牢高等教育育人基石。

   破局:一个专业的“死而复生

  上世纪末以来,为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国家鼓励高校挖掘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有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开办热门、紧俏专业,致使出现专业设置雷同,专业优势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这一现象,在我省高校中同样存在,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学生与家长不满意;专业排名落后,就业率低,学校不满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不满意。

  专业“瘦身”,势在必行。2014年底,我省开始酝酿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省教育厅出台方案,对评价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部署;试点单位牵头,各高校普遍参与,先后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评估专家组;选取“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特色”等指标,构建专业综合评价的通用指标体系。

  正是在这次评价中,江西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因“表现不好”,被停止招生。“谁知,师生的内生动力反而被激发出来。多方专业调研,调整培养方案;十几位教师中,80%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生努力学习,考研上线率由10%上升到55.5%,就业率也逐年上升,去年高达94.4%。”该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

  目前,我省已对892个本科专业点开展了综合评价,全省高校主动停办或停招227个专业点,每年申请设置新专业数下降了50%左右。“用专业综合评价引导高校集中优质资源举办优势专业,提高了专业办学实力。”省教育厅相关人员表示。

   探索:一次选课的“跨校尝试

  9月12日8时,共青城片区高校跨校选课系统正式开启,8时40分,跨校课程被“抢选”一空。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播音专业大二学生谢高平,因为没“抢到”心仪的课程而深感遗憾,并向学校表达了对优质课程资源的渴望和需求。

  跨校选课,是我省实行区域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创新之举。今年春季开学,我省在南昌、赣州、景德镇三地分别选取14所高校,开展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试点。14所试点高校共开设39门课程,跨校选课学生达1.19万余人次,平均每堂课超过300名学生选修。为确保跨校选课质量,我省组建教学督察专家库,派出专家开展听巡课督察,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同时建设了300门优质课程,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更多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跨校选课的成功,让我省有信心在更多领域进行全新的探索。共青科教城的课程目前已进驻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等6所院校,利用这些院校区位相对集中的优势,我省正筹划课程、师资、图书、实验室、运动场和食堂等多元共享,努力探索一条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路径。

  纵深:一场竞赛的“头脑风暴

  日前,第四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幕。在这场被誉为当今大学含金量最高的“头脑风暴”竞赛中,全省91所高校、64557个创业团队报名参赛,参赛学生17万余人,获投项目39个,获投金额1.27亿元。

  江西师范大学推出“宜居筑梦:智慧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为乡村贫困地区创意设计了500余间民宿,成功带动广昌县莲花景区村民参与旅游产业链运营与服务,实现旅游产业链与农副产品产业链的融合,仅今年6月22日至29日,就成功接待游客近万人,为当地实现创收近500万元;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成立“桃醉井冈”工作室,依托学校的科研和专业优势,建立教授、博士专家团,帮扶指导井冈山茅坪乡新增黄桃基地3000余亩……通过这个平台,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我省通过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编写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创办创业学院等举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贯穿始终。在连续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省高校获得3金、18银、54铜和3个最佳单项奖,获奖总数连续两届并列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