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女婿刘铮回忆:初见老丈人时很紧张

10.01.2014  19:44

  刘铮是朱德元帅女儿朱敏的丈夫,他们的家简朴而干净,迎门就是鲜花簇拥的朱德元帅的半身铜像,客厅四壁挂的也都是朱德的各种照片和手迹。近年来,朱敏身患疾病,她很少出门和接待客人,家中一切都由刘铮承担。

  朱敏十四岁到的莫斯科。曾被德国法西斯抓到集中营。放出来后她又在莫斯科学习。一九四九年刘铮作为使馆工作人员到莫斯科。他讲起和朱敏怎样认识时露出一脸的甜蜜:“那时留学生常到使馆来,我和朱敏就这样认识了,朱敏虽说是高干子弟,但非常朴实,很谦虚。我们感情慢慢加深后,就决定结婚。

  当时结婚使馆做不了主,所以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就利用到欧洲开会的机会亲自考察了一下未来的女婿。没过多久,使馆通知我,同意你们结婚。就这样一九五二年我们在莫斯科使馆结了婚。一九五三年回国后,朱敏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我被分配到了外交部。

  回忆起第一次见老丈人的情景,刘老的眼中满是笑意,一九五三年底,我刚从使馆回国,在中南海永福堂,康妈妈和朱敏把我引进朱爹爹的书房。我很紧张。正在专心读报的朱爹爹看到我,微笑着迎上来和我握手,并关切地说:好啊,外面好,国内也好嘛!国内这几年变化很大,需要很好地学习,很好地适应。与总司令这样的大人物握手、说话还是第一次,我显得有些木讷。

  谈到南昌起义,刘铮说,我们的朱爹爹是起义的“幕后英雄”老人家极少向晚辈讲自己那些艰苦岁月的故事,但像南昌起义这样的大事件,朱老总还会偶尔讲一些。朱德起义时使用的手枪,曾被老人家珍藏在一个专门收藏他手记、重要书籍的地方。可见南昌起义在老人家的生命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刘铮说,朱爹爹为南昌起义的成功举行做了三件事。

  一是为革命队伍打造了一个“大本营”。他一到南昌就充分借助他在滇军中的声望和同僚旧谊,在南昌办起了军官教育团,名义上叫“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实际上是为我党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大家都亲切地把教育团称为“我们的大本营”。

  二是为起义军细心绘制出了敌兵部署图。他把敌人的兵力、指挥官的特点和部队的布防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绘制成一幅详细的敌方兵力部署图。周恩来看后很满意,称赞说:“你的心血没有白费,你为党做了一件大好事!

  三是“调虎离山”削弱了敌人兵力。朱德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关系,巧妙地掩护了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起义前夕,朱德巧施“调虎离山”计,设宴拖住了敌人的两个团长和一个团副,造成敌人的两个主力团失去指挥,使起义能够顺利进行。

  刘铮告诉记者,起义军南下失败后,在极端困难和险恶的情况下,朱爹爹挺身而出,和陈毅一起,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率领起义军余部,冲破千难万险,转战湘粤赣边境,保存并发展了这支革命武装。

  一九二八年四月,朱爹爹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湖南起义农民军共万余人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的第一支主力红军――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朱毛”。

  刘铮说,朱爹爹喜养兰花,其品德亦如兰花洁身自好,平易近人。他说,五十年代初,我们跟老人家住在一起,他们住二楼,我和朱敏住一楼。客厅在一楼,所以吃饭在一起。吃饭很简单,老人家吃两荤两素,他喜欢吃点泡菜,有时就算吃食堂,他也吃得很习惯。

  老人家和蔼亲切,很容易接近,说话比较随便,很谦虚。根本不像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司令。当年我刚接触老人家时很拘束,就怕自己有什么地方不礼貌,说错话。后来感觉老人家非常宽厚,一点架子都没有,那时老人家出去散步,我们就跟着一块出去。不感觉他是一个国家的高级领导人,越来越没有那种拘束的感觉。

  我们和朱爹爹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后,老人家对我们说:“你们回到北京有些日子了,生活基本习惯了,工作也有安排。现在应该到各自单位去住,为了不影响你们工作,孩子留给我们管。你们就踏踏实实工作,出去对你们有好处,一个是你们可以独立工作,第二个是你们生活自力更生,不依靠任何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你们可以接近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个很重要,对自己帮助很大。

  刘铮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