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假装摔倒只能博取“假装同情”

05.03.2014  11:15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成为市民们热议的焦点,类似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看到有人摔倒了,你会扶吗”这一话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3月1日,由河北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都市文明有礼·凤凰与善同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一个刻意的“摔倒”,抓拍石家庄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据3月3日《燕赵都市报》)。

  遇到老人摔倒,即便是再“冷血”的人看到都可能会为之一震,内心深处无不在“扶与不扶”的矛盾中“煎熬”,平心而论,现实生活中,老人摔倒真正遇到无人敢扶的情况极其少见,扶起老人反被讹诈的情况或许只见诸媒体的报道中,老人摔倒扶与不扶其实并不让人过多纠结,笔者为此经常询问小区附近早起晨练的很多老人,几乎就没有老人说自己跌倒没人扶,但确实有搀扶不及时的情况,这也可以理解,正如报道中这位“假摔”老人遇到的情况,凡是看到老人摔倒的都投去了关切的目光,但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去扶,不去扶的原因更不都是怕被讹诈,而是出于多种原因。

  无论是扶起老人反被讹诈的现象,还是老人摔倒担心被讹诈无人敢扶,其实都是被媒体报道渲染给放大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可以说,每天每个地方甚至每个小区街道都会有老人不慎摔倒的情况,无人敢扶的情况能有几例?扶起来又被讹诈更能有几个?在全媒体时代,只要有不敢扶或是扶起反被讹的情况,注定会立刻见诸各种媒体,但实际上无论是网络还是正规媒体报道,出现的情况极其个别,而且更别忘了我们国家的老人现已突破了2亿之多,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概率,恐怕也就不成新闻了,之所以被媒体拿来报道甚至“炒作”,其本身就说明这样情况极其罕见。

  笔者不理解,河北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都市文明有礼·凤凰与善同行”,用“假摔”的方式来测试市民“扶与不扶”,这样测试的出发点是为什么?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究竟有多少积极意义?主办方用汽车大奖的方式奖励扶起“假摔”者,如此“重奖”,以笔者看来其是并不希望看到有人扶,但事实证明,主办方想省下汽车奖品的“侥幸心理”是落空了,笔者甚至可以肯定的说,这项活动无论开展到哪里,也无论到哪里“假摔”,最终注定都会有人扶,只不过需要“假摔”者在地下“痛苦”的时间不同而已。这也正验证了小区老人们的说法,每次摔倒都会有人帮助扶起,只是有时扶的及时,有时耽误时间长一些。其实,说到底我们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对待老人,天下有谁没有老?天下又有谁不会老?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只是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往往习惯于用经济价值来衡量所面临的一切,老人摔倒,扶起来很简单,但面对摔倒受伤的老人,并不是扶起来就了事,很多人不去扶或不愿去扶并不都是惧怕被讹诈,而是怕扶起来之后会招来许多麻烦事,包括报警就医说明情况等等,这其中更包括老人或老人子女的不理解,而从利益上时间上过多权衡,再加上很多人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总是把扶起老人的心愿寄托在后来者身上,这才是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主办方在街头开展这项“假摔秀”,再通过街头采访的形式来寻找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原因和心理,实际上正因为媒体对这种现象的渲染和放大,甚至搬到了央视春节晚会的舞台,无非还是要验证那个被重复无数次的结论,担心被讹诈,但我们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心理学,看见老人摔倒,人们出于自身多种原因考虑一时拿不定主意“扶还是不扶”,这是正常心理,未必就是怕被讹诈,但经过媒体的渲染放大,不仅让全社会的都知道扶起老人可能会被讹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怕被讹诈”无疑也是最能拿出手且最能为自己解脱的理由。笔者以为,主办方在街头做这样的“假摔秀”,既不是在鼓励人心向善,亦不是在倡导人们去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而是在“挑逗”人们的道德底线,是对戏耍人们的助人为乐行为,拿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概率都没有极个别行为来说明某种社会现象,最终只能会事与愿违,老人摔倒本就是件很不幸的事,如果这种“假摔秀”再产生某种社会效应,面对不幸摔倒的老人,或许会有更多人认为其是“假摔”,反而只能会是远远观望“假装”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