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回想我们曾近轻松的高考

09.06.2014  12:04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今起举行,939万人报名参加此次高考。异地高考普遍落地、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瘦身”……官方多措施营造更为公平的高考环境,致力于让近千万学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多地也加强了安保力度,北京、南京等多个城市增加民警持枪巡逻(据6月7日《中国新闻网》)。

  据悉,教育部6日对外公布了2014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全国高校计划招生698万人,其中本科363万人,高职(专科)335万人。如果不分本科和高职专科,这意味着今年的录取比例将超过74%,显而易见,大学门槛对于每一位考生其实并不高,更易于初升高,更与“国考”之一的公务员招录无法比拟。尽管如此,为保障学子顺利高考,为备考和高考创造好的环境,全国几乎所有城市凡可能影响到学生备考、高考的一切都在为学子避让。有报道说,南京的大妈为让学子高考,在6,、7、8三天停跳广场舞。为让孩子能考出好成绩,武汉新洲二中上万名家长自动聚集在校门口,目送由警车开道附送学子的大巴进考点,有家长更是烧纸、放鞭炮烟花为孩子祈福。一人高考忙坏全家早已不是新闻,考多久陪多久几乎是所有考生家长的“高考手册”。

  显然,孩子的未来关乎全家,能够拥有一张大学文凭,尤其是拥有名牌重点大学的毕业证,无疑给实现人生价值,奠定一个厚重的台阶。其实谁心里都清楚,考上好的大学,未必就一定能成才,毕业于名牌大学一辈子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大有人在,没有上过大学却把一生谱写精彩的同样也不乏其人。但在现实情况下,尤其是大学生早已“平民化”的今天,对于年轻人而言,有大学文凭未必行,没有则更不行。为此付出努力应该,倾举国之力为其“保驾护航”更无可非议。

  但是,如此制造气氛,都在想方设法为考生创造好的备考和高考环境,其实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会产生一种“负罪感”,实质上也是一种“施加压力”,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参加高考,未必就能发挥正常或超水平发挥;况且,考录比如此之大,即使本科也都低于3:1,需要这么“如临大敌”么?

  记得30多年前,笔者参加了1981年的高考,那时的考录比例低的难以想象,一个毕业班能有一两个考上普通专科已属不易,笔者所在的县重点中学,最后考上省重点大学的仅两位,笔者所在的班级居然也考上一位,而且还是一位平时并不显山露水的“矮穷瘦”。给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高考前的一个月,不是毕业班的学生还在正常上课,学校就给我们提前放假了,只要求我们在高考的前一天到学校,由老师发放准考证并带队认考场,其他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握,社会对学生高考也并不太看重,更没有刻意去营造高考气氛,一切都与平时没有两样。

  高考那天,笔者与几位平时要好的同学结伴前往,考场所在的学校虽然也“戒备森严”,但校门口却极少见到有陪考的家长,很多考生都同笔者一样,在距考点不远处吃些早点,距开考20多分钟才“溜溜达达进考场”,一场考完的中间时间,还不忘“克扣”父母给的考试钱,邀好同学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轻轻松松参加了三天高考,不仅社会、学校没有给我们任何压力,即使父母家长大多也看得很淡,“考上继续上,考不上该干嘛干嘛”,几乎是家长、考生的普遍心态。30多年过去,在笔者的同学中,成绩最好没有考上大学的班长在一乡政府做了20多年计生干部,直到退休也没有升到“正股级”,那位考上省重点大学的同学如今成了母校的“一把手”,一位在班里很有人缘的清秀男孩如今已从部队副师级岗位上转业地方。笔者不才,高考落榜进入工厂,从生产车间一线直干到企业“核心位置”,最终企业改制“落马”失业,尽管有时不免伤感,好在也有曾经的辉煌可聊以自慰。

  应当说,高考是人生第一博,输赢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今后,但并不决定人生的成败,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第一博”的过程中,有父母家长的“考多久、陪多久”,有政府各部门鼎力支持与保障,有全社会的“避让”关爱、帮助。而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拼搏,显然不会再有这么多呵护与陪伴,事实上超过74%的考录比,已经远低于今后可能遇到的任何挑战,首次挑战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今后遇到更多困难和挑战时又如何轻松面对?父母可以为自己高考的孩子“考多久、陪多久”,但注定不会陪伴儿女一生,让莘莘学子轻松高考,学校、家长、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要学会轻松面对,看起来这似乎有些“于心不忍”,但对于走进考场的学子而言,一定会起到消除紧张促进更好发挥的作用,对于今后谱写更绚丽的人生,注定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