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太平间“闹鬼” 钟馗去哪了?

19.03.2014  09:54

  逝者还未火化,仅在医院太平间就花费数千甚至数万元,让不少家属感叹“死不起”。调查发现,医院太平间高消费的背后,是寿衣、花圈等殡葬商品翻倍销售的暴利,更有太平间不惜以数千元的“中介费”,吸引急救人员送来遗体等种种乱象。一家名为八宝山盛轩殡仪公司打着八宝山殡仪馆的牌子,承包了9家医院的太平间。该公司一名前员工透露,公司收入一年可能达千万(据3月17日《新京报》)。

  医院太平间其实就是给医院医治无效死亡病人一个临时停放尸体的场所,曾几何时,在人们的心目中,医院太平间不但没有任何商业价值,更是一个让人非常忌讳和“恐怖”的地方,死亡者家属通常在这里给死亡亲人穿衣“入殓”之后,或送到殡仪馆火化或是直接送下地安葬,实际上就是医治无效的死亡病人由病房到火化安葬之间的一个遗体停放中转站,从未听说过医院太平间还能成为一个“日进斗金”的赚钱场所,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市场经济社会中,某种畸形经济思维下的“奇葩”产物。在世界上都可以算是“独树一帜”。

  实际上,医院太平间能够成为暴利的赚钱场所,说到底是部门利益政策下的一个怪胎,稍微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在没有实行并葬改革之前,除了一线大城市之外,几乎所有城市的殡仪馆火葬场都处于亏损状态,人们也从来没有感觉“死不起”,实行并葬改革,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大规模禁止土葬之后,不但火葬场“生意火爆”,墓地的价格也是扶摇直上,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到行使管理权的同属于民政部门,如果说“政企不分”的典型当属“民政模式”无疑,民政部门推动的并葬改革政策不仅让各地方基层民政部门赚的盆满钵满,这一部门政策规定更让所有与死亡殡葬相关联的所有产业“肥水不流外人田”,从审批到经营全部归属民政部门,这些年来,社会公众对殡葬服务价格包括“天价骨灰盒”、“天价墓穴”诟病连天,但事实上,民政部门每一次“运动型”的整治都是这些价格的一次“利益再分配”,通过整治来一次次提高殡葬服务业的“门槛”或分成比例,始终牢牢占据殡葬这条利益链中的最大份额。

  其实,太平间成为赚钱暴利场所不过是这一“民政模式”利益政策的延伸,按说,医院太平间权属上归医院,即使想赚钱也当由医院自己的来“经营”,但是,太平间除了场所归属医院之外,能够赚钱的经营项目几乎都属于民政部门的审批和管辖范围,将医院太平间“承包”给民政部门的殡仪馆也好,承包给个人经营的殡仪服务公司也罢,对于民政部门而言都不过是赚钱“分成”的多少问题,表面上看,北京这家“八宝山盛轩殡仪公司”,“承包”9家医院的太平间,一套寿衣都能翻10多倍出售,年收入上千万大发“死人财”,但实际上,盛轩殡仪公司不过是这条利益链上一个微不足道的一环,他们能够这么做,敢于肆无忌惮的漫天要价,其实背后就是因为有民政部门“合法”政策的支撑,民政部门把部门利益的政策延伸到医院太平间,才是太平间收费乱象的根源所在。

  在某一行业出现某种乱象之后,社会公众通常会质疑监管部门并希望通过整治来加以改变,面对医院太平间收费乱象的魑魅魍魉,我们很希望有“钟馗”出现施展法力,但分析后我们却发现,法力无边的“钟馗”不仅始终没有离开“太平间”,其实就是这一群群、一个个魑魅魍魉的背后主使,他不仅是这一整个利益链条的设计者,更是这一利益链条最大的受益者和保护伞,带有部门利益的制度设计一旦成为国家政策,无论如何整治与改善,都只能会使这条利益链逐步延长,而中间无论增加多少环节,最后都只能是普通老百姓照单付账。逝者还未火化,仅在医院太平间就花费数千甚至数万元,笔者不免感到揪心,尚若医院医生感到心理失衡,用心“医治无效”显然比“治病救人”更来钱。

  医院太平间收费乱象,甚至急救人员送一位死亡病人到太平间还能得到数千元的“回扣”,说白了,根源还是出在民政部门自己身上,而部门利益的制度设计更是促成这种乱象越治越乱原因所在,实际上,终结这种乱象也不难,用李克强总理的那句“壮士断腕”话来说,如果能够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来割舍自身利益,彻底摒弃“政企不分”,真正做到“政府归政府、市场归市场”,在制定政策规定过程中,能够高度重视并把群众利益揉进规定政策的每一条细节之中,不仅太平间里不会“闹鬼”,所有“钟馗”也能够排除杂念一心“捉鬼”,人们也不会再感慨“死不起”,太平间里也会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