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让员工“口碑营销”是一步臭棋

19.06.2014  12:04

  继娃哈哈被曝出强制员工购买临期奶粉后,光明乳业也卷入“强制员工买奶粉”的漩涡中。昨天有媒体报道,光明乳业合肥分公司下发命令,要求每个销售员必须购买三箱自己公司的婴儿奶粉或者孕妇奶粉,不愿意买的员工只能辞职走人。昨天,光明乳业发表声明回应称,公司没有强行摊派的销售政策,“初步调查该产品有员工推广奖励政策,个别区域销售人员在执行中错误理解并执行。”(据6月17日《北京晨报》)。

  稍上些岁数的人几乎都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在物质商品匮乏年代,某些“紧俏”产品生产企业的职工,企业为了提高单位职工的精神和荣誉感,每年到年终都会对工作表现好的职工,奖励购买自己企业产品的资格,比如曾经紧俏数年的“永久”和“凤凰”自行车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有钱也需要通过某种关系购买,职工能够得到企业奖励的这种购买“”,很是让人羡慕,人们会通过各种关系或出高价索取。如果按照现在的思维去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口碑营销”,他不仅显示出生产企业的良好形象,更展示出产品在市场中的魅力。

  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商品的日益丰富,买方与卖方地位的互变,一些地方小型国有企业出现产品积压、滞销,为了减少库存加快资金流动,一些企业也不断将产品低价卖给本企业职工,或是发动职工参与销售,甚至把产品作价来冲抵职工工资,因为这种现象很普遍,不仅被各地政府明令禁止,最后还写入了国家劳动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只能以国家法定货币形式支付职工工资,严禁以其他实物或产品、商品作价来抵扣工资。光明乳业以“口碑营销”为由,将自己企业产品强行作价“分销”给员工,实质上不仅违法,也是现代企业营销策略之大忌,是企业营销战略中最不可取的一步“臭棋”。

  所谓“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一般情况下,口碑传播都发生在朋友、亲戚、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之间,将这种彼此信任的关系转化为对商品质量的高度信任。他的前提是客户不能与生产商品的企业有利益关系,否则,即使商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也难逃利用信任关系通过商品销售获取利益之嫌,非但不能给某种产品带来好的“口碑”,反而会降低甚至损害产品的声誉和企业形象。光明乳业将自己的产品“强行”分销给员工,在时下的市场形势下,人们会想当然的给其产品打上“问题”标签。尽管企业否认有强行摊派销售的政策,是“个别区域销售人员在执行中错误理解并执行”。事实上这等于是承认存在员工“不购买三箱奶粉辞职走人”现象,即使如企业所言有员工卖出产品的“奖励政策”,但这种“奖励”也是现代营销策略中的“下下策”。一个在市场中有良好产品形象声誉的企业,绝不可能轻易采取这种摊派员工销售策略,因为这本身就是在“自毁形象”。

  众所周知的原因,国产品牌奶粉这几年在国人心目中一直竖不起信心,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前不久又大幅提高准入门槛和质量标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奶粉才刚刚有转变,但遗憾的是,先是娃哈哈被曝出强制员工购买临期奶粉后,光明乳业也被卷入“强制员工买奶粉”的漩涡中,我们虽然不怀疑有人怀有其他目的,故意炒作国产奶粉企业负面新闻的可能,但是“苍蝇不叮无缝蛋”,光明乳业此举如果是真正的“口碑营销”,且这种方式被公众认可,是现代营销理念中的“上策”,“爆料人”拿此时炒作正好可以实现光明乳业所言的“口碑营销”目的,根本用不着企业出面做无谓的解释,事实上,不仅“爆料者”对现代企业商业营销策略非常熟悉,光明乳业对自己这一“口碑营销”的内情更是心知肚明,如果自己生产的婴儿奶粉或孕妇奶粉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用得着这样向员工摊牌来“口碑营销”吗?

  平心而论,尽管人们也知道我们的国产品牌奶粉质量上并不比洋品牌差,一直提不起信心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不放心”,国产奶粉企业犹如在“刀刃上”行走,既不能有半点差错更不允许有丝毫大意,然事实上却是“恨铁不成钢”,大错没有却是小错不断,如果这样的“口碑营销”不是出现在奶粉企业而是其他行业,或不会引来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偏偏就出现在让人们极度敏感的奶粉企业,而且还是很知名的品牌奶粉企业,着实让人既心痛又无奈,市场的残酷也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我们一点也不怀疑光明乳业此举与其产品质量不存在任何关联,甚至正如企业所言,也不是临期产品。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质量没问题、资金没问题,既不是为了处理临期产品,又不是为了“清仓大甩卖”,为什么要走摊派员工来“口碑营销”这一步“臭棋”?是真不知这一步走的很烂很臭,还是有什么其他难言之隐,总之,无论如何不能拿企业命运开玩笑,人们对国产奶粉质量的忐忑经不起这样的“挑逗”,国产奶粉企业更承受不住这样的“口碑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