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造假村”成功蜕变的另一启示

10.04.2014  11:17

  山东境内,黄河边上,济阳县孙耿镇堤口村,曾因造假烟、暴力抗法闻名。如今村子走上养牛羊致富路,还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达30多万元,“造假村”如何完成蜕变?村干部怎样从“管不住”重赢村民信任?干部有担当,不仅仅体现在干部的那股精气神上,更要把这股精气神和群众的致富诉求凝聚起来。正是干群的合力,造就了堤口村从造假村向爱心村的转变(据4月8日《人民日报》)。

  以生产假烟和暴力抗法而“显赫一时”的山东济阳县孙耿镇堤口村,在假烟窝点被彻底摧毁之后,所面临的就是如何选择适应本村经济发展又属国家政策所倡导的勤劳致富之路,显然,该村村干部一班人在村支部书记杨怀忠的带领下,依靠养殖不仅让村民收入状况发生巨大改变,还一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爱心村”、“文明村”,除了向受灾区地区捐款捐物之外,近两年全村治安案件还保持在“零发生率”的良好状态,在我们为村委一班人团结努力拆除干群之间那道“不信任之墙”感到欣慰,并为“造假村”成功蜕变为“文明村”感到高兴的同时,对堤口村如何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造假村”和“暴力抗法村”,关注这个“蜕变”过程,对今天一些农村地区的发展与治理,依然有着非常的警示意义。

  从报道不多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堤口村在没有形成“造假村”之前,是一个民风淳朴和对脱贫致富有着非常强烈渴望的普通村庄,人们不仅视法律尊严神圣不可冒犯,对胆大的几家造假烟行为也都认为是“犯法行为”,但是,这种明目张胆的违法犯罪行为,无论村里、镇里还是县里都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慢慢的,参与的村民也就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全村村民家家入股的景象,而这时,对于相关部门的执法查处也已经不放在心上,不仅拒绝查处,甚至打砸烧毁执法部门车辆、暴力抗法,在不得已情况下,当地公安机关和烟草执法部门准备了大半年的联合行动,才终将“造假村”所有造假窝点彻底铲除,全村上百人沦为网上通缉的犯罪嫌疑人。

  从提口村成为“造假村”的过程里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与广东的“制毒村”和一些地方的“小偷村”、“乞丐村”“骗子村”等几乎是一条“运动轨迹”,在村民的传统意识里,国家法律就是“王法”,碰惹不得,出于对发家致富的渴望,看到极少数同村村民在利用违法行为迅速获得巨大利益之后,很难经得住这样的利益诱惑,尤其看到这样的违法犯罪并没有受到及时追究时,法不责众的心理便战胜了理智,于是,参与者迅速增多并一发而不可收,眼看这种犯罪现象愈演愈烈,地方政府才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进而下决心果断处理,但此时不仅犯罪的后果已经非常严重,涉案的人数也已经扩大到数十上百甚至更多。尽管最终依然是法治的胜利,但这样的“胜利”不但付出了巨大的执法成本,有些影响和其产生的“蝴蝶效应”却根本无法彻底消除。

  以堤口村为例,在“造假村”还没有形成之前,如果基层政府包括相关执法部门,对处在“萌芽”中造假制假行为,能够及时加以查处,并通过这种实际案例向村民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既不可能形成后来的“造假村”或是“暴力抗法”。同样,所谓的“制毒村”“小偷村”“乞丐村”“骗子村”等等,都是因为在少数人实施这些行为时,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睁只眼闭只眼,而其他村民在看到这些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追究,也对法律的严肃性和尊严产生怀疑,自觉与不自觉的就参与进去。而引申来看,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部门,对于发生在一些群众中的问题、矛盾、甚至一些违法行为,特别是一些不正当的发家致富方式,通常也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姑息、纵容甚至有意包庇。而“闹大了自会处理”还往往成为一些基层部门一直信奉的“准则”,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提口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到远近闻名的“造假村”和“暴力抗法村”,再由此经历“爱心村”和“文明村”的成功蜕变,这种“凤凰涅槃”的新生固然可喜可赞,但是,蜕变中所留下的阴影却不是随着蜕变的成功而消除,稍有不慎,有朝一日很可能还会产生反弹,更够从某种违法村完成向现代文明村的蜕变虽然值得借鉴,但蜕变之前的痛苦与教训更值得吸取,这对时下一些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有着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毕竟少走弯路,从健康走向更健康远比“涅槃新生”所付出的代价更低,也更有价值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