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 朱紫巷 书院街 老福山…… 这些地名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14.04.2016  08:44

  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国内许多城市都充斥着“洋地名”,而这一现象,在南昌也很普遍。据了解,目前江西已启动整治“任性”地名,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同时,今后将对已不使用的优秀地名就近移用。

  “南昌的一些老地名就很有文化自信,有以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有以民间典故命名的,还有以历史名人名字命名的。”南昌市地名办工作人员认为,南昌不少地名很有特色,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气息。同时,也反映了南昌的本土特质和细节,细细品味,就会逐渐品出些韵味来。

   多条老街名颇具文化韵味

  在南昌1926年的城区地图上,可以看到许多很有文化韵味的地名,虽然其中的一些老地名现已经逐渐消失。

  据介绍,南昌一些老地名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比如“状元桥”,这个地名既易懂易记,又立马给人扑面而来的翰墨文风;再比如“朱紫巷”,这里是旧时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人披红挂绿游街的地方,因中举的人身上服饰以红色与紫色为主,故称“朱紫巷”。

  “书院街有着几百年历史,走出过多位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多名老南昌人回忆说,对于书院街印象最深的,是当年街上的江南府第式建筑,几乎都是门上铜环、门前石狮的深宅大院。街上最深的府第有六进之多,可想而知书院街当年的繁华景象。“除了书院街街坊之间言语的文质彬彬,就连小巷东头的那位剃头师傅,也和别处不一样,因为他一边剃头,一边能顺口讲出许多连书中也没有的书院街典故。

   名人名字取地名是文化延续

  叠山路命名时间为1934年,最开始叫“谢叠山路”,到了1952年改名叠山路,1966年又被改名“反修路”,1973年再改名“九江路”,但在1984年复名“叠山路”。叠山路的取名,是根据历史名人谢枋得(1226~1289年)而来,他字君直,号叠山。

  据介绍,南昌现有人名路中,最早修建和命名的人名路是中山路,南昌的中山路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一次南昌之行而命名的。

  “名人名字而取的路名,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延续。”有研究者透露,子固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命名的一条人名路,4年后,又命名了一条孺子路,显示了在城市街道命名上一种历史延续。在随后整整30年的时间里,南昌不再有新的人名路出现,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南昌再次命名了一条新的人名路:天佑路,以纪念祖籍婺源的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中断的街道命名历史重新接续起来。

  “走在这些路上,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其人,促使人们常怀于心,无形中传播了文化,传播了历史。”有市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