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填词

25.03.2016  22:11

  □毛本栋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自己重新填写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而歌词则带着浓郁的中国旧体诗词的韵调。

  迄今留存的由李叔同填词的乐歌作品有七十余首。他填写的歌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文辞隽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因此,他填词的乐歌作品广受人们喜爱,如《送别》《忆儿时》《春游》《》《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李叔同自幼聪明过人,虽生在富商的家庭,但并无经商的兴趣,倒是对诗词、篆刻,甚至戏曲等颇为倾心。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五岁的李叔同到辅仁书院读书,学习诗文,切磋学问。辅仁书院在天津旧城西南角的文昌宫内,后称之为“文昌宫小学”。李叔同曾为文昌宫小学写了一首校歌:“文昌在天,文明之光。地灵人杰,效师长;初学根本,实切强;精神腾跃,成文章。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这首校歌咏唱至今。

  李叔同1906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1908年开始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给国人。这一年,他填写了脍炙人口的歌词《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旋律清新质朴,意蕴悠长,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完美典范。一经问世,就深受人们喜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至今不衰。《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

  1913年,李叔同谱曲填词《春游》,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於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词句清丽婉转,意境淡美,韵味十足,充满禅趣,充分展现了民族诗歌质朴典雅的语言艺术风格,饱含独具个性的的清真恬淡、简远空明的声乐艺术意境。这首《春游》歌问世后就广为传唱,后由著名歌唱艺术家李谷一演唱,至今魅力不衰。

  1915年,李叔同填写了歌词《忆儿时》:“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险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李叔同光绪六年九月二十日(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三岔河口东粮店后街地藏庵附近陆家竖胡同的一座三合院内。李叔同三岁时,他的父亲在距旧宅不远的粮店后街62号(今60号),购置了一套“田”字形共有四道院的新宅第,祖父随同家人迁居于此。童年的快乐生活永存李叔同的记忆中,到了中年,他在歌词《忆儿时》中亲切地回忆起儿时的生活,品味童年的乐趣。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