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国标”切莫推动校服价格 “狂飙”

02.07.2015  13:00

  全国中小学生的校服有了统一规范。昨天,国内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中小学生校服》国家标准出台并实施,对学生校服的面料、制作安全要求和舒适度等都作了明确规定。(7月1日京华时报)

  针对当前校服突出的质量安全问题,确有必要出台校服国家标准。再说,被网友猛批“丑到爆了”的“中国式校服”也着实需要统一规范。校服“国标”,真的可以有。

  一个国标,可以解决质量安全问题,甚至“丑到爆了”的问题,但会不会按下质量安全的“葫芦”,又浮起价格的“”?按照媒体分析,随着标准提高,今后校服的价格可能会有上涨的波动。可是“水涨船高”也得有度,不可能水涨一点点,船高到脱离水面,校服“国标”了,但绝不至于价格“波动”到“狂飙”。

  事实上,校服的乱象问题,质量安全只是其一,还有其二、其三甚至更多。须知道,不亚于质量安全的还有价格随意、乱摊派、监管乏力以及腐败等问题。特别是价格问题,各有各的价,各有各的标准,有的学校贵得学生家长直呼“穿不起”。比如前不久爆出的东莞外国语学校校服事件,该校一次就给学生发12种不同季节的上衣、裤子等,还有一套夏季礼服,总共18件,每件衣服的单价从90元到210元不等,最便宜的是90元的夏季上衣,最贵的是210元的中学毛衣,总费用高达2100余元。

  如果之前的价格乱象还没及时得到整治,如今伴随国标的出台,校服这个产业链条上的“兄弟”会不会来他个“团结就是力量”,把价格抬得高高地,特别是作为“大哥”的众学校会不会乘机提价大捞一把,显然应视为校服“国标后问题”。

  之所以国标,为的是校服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为的是学生穿上校服更精神,但绝对不是给校服产业链涨价制造“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也绝对不是让广大学生越来越“穿不起”。一句话,校服“国标”可以有,但价格“狂飙”绝对不能有。

  和其他诸多商品一样,校服国标后完全可以做到物美质优价廉,关键就要看各相关方面如何想、如何做,以及有关方面如何管,如果都想“乘机捞一把”,价格必然狂飙,如果都真心实意“让学生穿得起”,价格自然就能稳起不涨或者波动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