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晖:春节拜年也应移风易俗

08.02.2014  12:40

  热热闹闹的春节过完大半了,过节比上班还累,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同感,而其中拜年在经济和人情上的压力也是人们感觉“”的原因之一。笔者今年回老家拜年,发现如今的拜年人情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水涨船高了,往年100元、200元即可,现在300元、400元都比较普遍了,关系较近的500元算是平均水平了。

  仔细分析,拜年人情年趋增长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心理情感倾诉的愿望更加强烈,再加上新兴网络交往方式的兴起与普及,人们的交流渠道更加畅通了,往来更为密切了。二是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的钱也宽裕了。三是拜年的主力军都是年轻人和晚辈,在外打工或创业的,有职有权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做生意成功的等等,回家了,出于对长辈的尊敬孝顺和自身成就感的表达,出手当然就大方些。你来我往,这人情自然也就上去了。

  每年笔者都为拜年人情而头疼,不是舍不得几个钱,而是觉得这种拜年的方式太繁琐、太程序化。试想,你来给我的父母拜年,送情300元,我去给你父母拜年,还礼300元,你来我往,至少在经济上是扯平了。或许有长辈说了,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没了人情那就不叫拜年了。人情人情,其实就是礼物加情义,既然互送礼物都差不多,何不干脆省略和简化呢,因为情义还在。

  诚然,新春拜年,亲朋好友都在家,难得有时间聚聚,相互走动走动,拉拉家常,叙叙旧,说说事,增进感情,凡事有个照应,这是应该的。只是笔者觉得,如今拜年反倒成了一种负担,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人情简单化同样能增进亲情友情。其实拜年说到底还是花年轻人和晚辈的钱,对于部分人来说,打工赚点钱不容易,经常有报道说,有些年轻打工者患上了“恐年症”,过年回家,这钱那钱的,一个节就有可能把积蓄花得精光,搞得工作和生活压力非常大。我们简单点想,拜年人情还不如直接孝敬给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来得实惠,相互的交流和走动依然保持,产生的效果却是一样的。从另外的角度说,父母和长辈也可以借机为年轻人和晚辈攒钱积累财富,为他们以后成家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其孕育的节日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观念更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也该与时俱进了,先进文化也应该有所取舍、有所扬弃,把其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及时清理出去。因此,笔者建议,拜年走亲访友的传统应当发扬,礼钱往来则可适当省略或简化,另外,还可通过聚会、新年贺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拜年,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