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记者”李靖:冲锋在镜头背后的钢铁战士

10.12.2014  20:40

  记者李靖。本人供图

  遍尝霜寒酷暑 追逐真实一瞬

  盛夏时节,海拔4700米的新疆红其拉甫口岸,边防连战士们却在小腿深的雪地中艰难跋涉,这样的行进只是他们日常最普通的一次巡逻。李靖跟着连队蹒跚前行,手里始终紧握着相机。

  漫天风雪中的高原缺氧与刺骨严寒足以令人麻木,可李靖的脑中却在不住思索:这个边防连是唯一因道路险峻而骑牦牛巡逻的连队,战士们行走的是毫不夸张的“死亡线”,可究竟怎样才能记录下他们与极端环境搏斗的状态,让读者也像自己一样亲眼看到、感受到他们的真实生活?

  此时,队伍行进到一个雪坡,战士们不得不和负重的牦牛一起爬坡,一个恍惚,牦牛脚下一滑,险些摔倒,领头的战士赶紧拉紧绳子往上拽。李靖的脸上一下溅了不少雪渣,心里却猛然绷紧了弦:这不就是最生动、最鲜活的高原官兵生活吗?他顾不得擦雪,立刻举起相机,“咔嚓”的快门响起,终于留下了一串饱含冲击与震撼的边关风雪瞬间。

  李靖作品《六月风雪巡逻路》,摄于2004年6月。李靖供图

  这就是李靖拍摄《六月风雪巡逻路》的刹那。而和这次一样的险境中倍尝艰辛,他做摄影记者以来不知经历过多少回。至今回忆,李靖印象中尤其感到辛苦的还有上世纪80年代的南沙战场。

  那一次,到达目的地的当天,他就申请到离敌人最近的华阳礁,与7名海军特战队员在用竹子搭建的10平方米高脚屋里一起战斗。高温、高湿、高盐、缺淡水、补给困难,在遭到痛击的敌军伺机报复的紧张情况下,他冒着四五十摄氏度高温,在长达80天里,跑遍了我方所有礁盘,被强烈的紫外线晒成二度烧伤,身上大水泡套着小水泡,至今采访本中还夹着一张从大腿上撕下来的巴掌大的皮。

  哪里最危险,哪里最前沿,李靖就会奔向哪里。1986年、1987年,他两次主动上老山自卫还击前线采访,拍摄了3000多幅图片;20年间,他四赴南沙,成为发表南沙图片和留存军史资料最多的军事记者。

  李靖作品《生死簰洲湾》,摄于1998年8月1日湖北嘉鱼。李靖供图

  置生死于度外 留震撼于人间

  1998年7月22日晚,了解到一条武汉三镇内涝的电视新闻和湖南水情吃紧的内部消息,李靖当机立断,决定第二天直飞武汉。

  抓住冲锋陷阵的主力部队就能最先得到信息。李靖又一次冲到了最前线,始终和驻鄂某舟桥旅保持着热线联系,拍下了湖北的三次决口营救、公安分洪转移等珍贵的历史镜头。

  8月1日晚,簰洲湾不幸决口,李靖飞快从舟桥旅获知了消息,立即驱车300公里,与救援部队一同闯入了天黑夜暗下的簰洲湾。

  事后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的心情和操舟战士们一样紧张。”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自身危险已是千钧一发,更何况必须时刻准备拍摄。

  一路随队冲锋,李靖看到了官兵们找到遇险战友的激动狂喊,感受到滔天洪水中每个人内心的震颤,更见证了官兵们奋力救援、反复冲刺的英勇无畏,而他手中的相机也分毫不差地记录下了这些真实瞬间。在那段仿佛漫长无边的5分钟救人过程中,李靖连续拍摄了《先救群众》、《搏击洪流救老人》等20多张极为震撼人心的照片,其中的《生死簰洲湾》更是作为“98抗洪”的经典瞬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次回忆起簰洲湾那晚的情景,我就觉得手中的相机沉甸甸的。”那场无情的洪水吞没了19位年轻官兵的生命,近400名共和国军人经历了生死的洗礼。而李靖的镜头中,凝固着他们的英勇顽强、百折不挠。至今李靖仍然感慨,那次经历“在我的心灵深处也留下了久久的震撼”。

  一路走来我心依旧 “硬汉记者”仍在路上

  为了新闻不畏生死,对于一个记者来说,第一次可能出于激情,但一次又一次地出生入死,就需要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奉献的精神以及强大的人格力量。

  从最初开始跑新闻到41年后的今天,李靖的人生始终被这样一份炽热的情怀充实着:无论是冒着炮火穿越南疆战场“百米生死线”,还是南沙战备值班长达2个多月、暗夜挺进生死簰洲湾、墨脱采访徒步500公里……李靖无不是一路执着向战场,用书写中国军队影像历史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摄影技巧,凝固了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

  李靖每赴险境、特别是各类抢险救灾一线,还总是主动帮助救人。搭一把手,打一个电话,困境中的动作虽简单,却往往最能解去燃眉之急。无论是簰州湾还是汶川,又或者雨雪冰冻灾害来袭的贵州、特大山火蔓延的大兴安岭,“帮忙不添乱”这条准则,李靖始终都在坚持。

  李靖作品《漫漫墨脱路》组照之一,摄于1993年9月西藏墨脱。李靖供图

  南征北战数十载,风霜爬上脸颊,心却依然柔软,可谈及职业信条,李靖始终都是那个冲锋在镜头背后的“硬汉”:“军事摄影记者就是扣动扳机的战士,必须无惧生死,抵近前沿,才能留下最真实的历史瞬间。

  41年沐雨经霜,今天的李靖仍是风尘仆仆,走青藏,入川藏,追寻新闻,记录变迁,乐此不疲。一路走来的李靖也正如他曾经所说:“有军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军事摄影记者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