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民族政策助推扶贫

31.12.2015  15:47

  

  ——宁都县民宗局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民族政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民族工作部门,如何发挥自身部门行业特点,把精准扶贫工作做细做实,成为我局工作上寻找的突破口。发挥第一书记最大效用,带领村级班子,摸清家底,对制约村发展瓶颈,影响村级经济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加强与省市县相关对口支援单位取得联系,寻求支持帮助。一年来,县民宗局与田埠乡龙下畲族村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结合少数民族村的特殊性,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利用好民族政策红利,助推精准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一、因村施策,突出基础建设。田埠龙下畲族村,地处山区,138户人家,人口666人,耕作条件较差,交通闭塞,成为制约村民脱贫的瓶颈,但山地较多,还有一座小型水库,生态条件良好。针对这一情况,我局重抓基础设施完善,一年投资40多万元用于交通,改善农民出行条件,融资15万元用于水陂水圳的修复,利用生态优势,扩大生态产业种植,着力打造龙下畲族特色乡村旅游。一年来,把切实改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入手,突出解决一些急难险重的问题。一是加强损毁公路维护及危桥改造。“5·19”特大洪灾发生后,工作队第一时间下到所驻村各小组,协助村组干部、群众核查灾情,特别是在圩镇至村部的多处公路掏空塌方,联系交通部门设计论证并融资15万元修筑加固,确保道路畅通。此外,投资19万元的竹森桥、14万元的水毁公路业已完工,全面完成所有自然村通水泥公路,全面改善村民出行条件。二是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一个小型自来水厂工程,改变了村民饮水条件,实现全村通自来水,修筑产山水陂水圳一座,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农民靠天吃饭难题。三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村部的操场建成了文体广场,建有篮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投入5万元用于完善村级卫生设施,基本满足贫困群众文化生活卫生需要。四是投资20万元新建了田埠龙下畲族村寨门楼工程,整座门楼采用石材质仿古雕塑造型,体现了畲族古朴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下一步开发民族乡村文化旅游创造了好的条件。据统计,一年来向省市县争取立项五个,专项扶贫资金达70多万元(其中省民宗局18万元、省新闻出版局20万元、市民宗局4万元、县发改委15万元,交通系统20万元)。

  2、因户施策,突出分类指导。为把握好政策,我局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推荐1名领导干部参加国家民委“第6期扶贫攻坚能力建设专题研讨班”培训(为期八天),派出工作队到田埠乡龙下畲族村驻村帮扶,选派一名干部到所驻村任第一书记。结合“三送”工作,实行单位驻村结对帮扶制度,按照党员干部“853”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要求,分解下达21户结对帮扶贫困户任务,摸清扶贫底数,建立《结对帮扶到户脱贫台帐》,录入登记在册,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帮扶措施,确保结对的每户贫困户至少1条发展思路、1个增收项目。全村梳理精准扶贫户数59户,其中创业11户,外出务工30户,产业扶贫18户。在梳理出各类扶贫对象之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制订出具体的帮扶措施:有意创业的提供创业支持;对一些强体力劳动者,有针对性帮忙联系外出务工;对在家务农的,引导产业如生鲜白莲、油茶种植;对60岁以上老弱病残群体,实行最低社会保障。局扶贫干部选出五户特困户每户送上400元现金,解决燃眉之急;年关将至,给每户结对帮扶对象送去一份挂历,署上姓名及联系电话,方便村民联系沟通。

  3、因人施策,突出能人效应。根据农户的兴趣爱好、意愿、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创业需求,分门别类,精准把脉,增强针对性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我们重点在精神、技术扶贫上下功夫,在产业扶贫上做文章。如支持养猪大记户雷细生实行规模养殖,为其联系银行信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及时反馈市场行情信息,价格研判等,今年生猪出栏460头,雷尾生发展的养猪场类似,全年生猪出栏300头,实现利润各十多万元,让他们成为脱贫致富的能人。在能人的示范带动下,一是抓好生态生鲜太空白莲的种植,引导莲农强化生态理念,在白莲种植上不施化肥,不放农药,主施农家肥,实行生鲜销售或炭火烘烤,提高白莲品质,在规模种植的基础上,提高莲农收入,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近600元。二是引导该村中屋瓦屋10户农户按照股份制方式开发荒山,完成油茶种植300亩、杉木林150亩,为提高农户的经济可持续收入,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性产业。

  (供稿:宁都县民宗局)

马哲海副局长深入峡江县金坪民族乡调研
来源:民族经济发展处、峡江县金坪民族乡    发布民族宗教局
新余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新华深入少数民族村调研
来源:新余市民宗局    发布日期:2019-03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