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新村幸福家园石城推进秀美乡村建设
前不久,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荣膺“首届江西十大秀美新农村”称号,小松镇罗源村古松新村获得“首届江西十大秀美新农村”提名奖。这是石城县着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取得的喜人成果。
近日,记者走进石城县乡村,感受秀美乡村建设的独特魅力。
图为风景如画的琴江镇石际新村一角。 温礼明 摄
一座精心规划的秀美新村
“几年前,大畲村除了一两条稍微宽敞能通车的泥路外,都是当地农民用脚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危旧土坯房内,厕所、畜栏杂乱无章,全村有17个村小组不通水、不通路。”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村民伊建华向记者说起以前村里的状况。
要把这样一个脏、乱、差的村庄彻底改头换面绝非易事。如何搭乘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东风让农村改头换面呢?石城县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大畲村被确定为石城县扶持贫困村后,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实施危旧土坯房改造,制定《石城县大畲村乡村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对全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旅游服务设施、全村环境保护与卫生系统等进行了科学的统一规划。”大畲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兴指着村里的发展规划图说,如今该村已打造成了集客家民俗园、农业采摘园、荷花观光园、美好生态家园“四园合一”的乡村旅游点。
如今,经过村庄“美容手术”后,大畲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在百亩荷田的簇拥下,一排排马头墙微微翘起,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客家建筑井然有序,房前瓜果飘香,房后松竹添秀。大畲村也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建设秀美乡村,要强化前期规划,配套完善路、电、水等基础设施。”石城县委农工部一名干部的话一语中的。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该县启动或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13863户,建设68个新村点、10个和谐秀美中心示范村、15个精品示范点,新通农村水泥路1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型桥梁8座,投入8600余万元用于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解决全县低电压问题。
一片细心呵护的生态净土
美,是一种永恒。如何让一座新村保持恒久的美呢?
“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果皮、牛粪、包装袋等垃圾,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一到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都是。”屏山镇长溪村村民黄金水说,“现在村里有了清洁工,不仅道路干净了、村子漂亮了许多,我们村民的心也亮堂了许多,村里还吸引了不少画家、游客前来采风。”
陈检英就是该村的一名清洁工,她是县里聘请的乡村保洁员,专门负责长溪村赖氏祠堂周围的卫生保洁。“通过每天的卫生保洁,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村道更干净了,环境更美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更强了,不会随处倒垃圾了。”陈检英告诉记者。
据了解,石城县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村庄整治和清洁工程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65个省批新村点建设。该县出台了《农村清洁工程奖扶政策》,按50户配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建立乡村保洁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垃圾处理整乡(镇)“一体化”,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重点推广“三池合一”(沼气池、化粪池、有机垃圾分解池),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
为了让村庄更美更绿,石城县深入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严厉打击乱排乱放、乱砍滥伐、乱挖乱采、乱埋乱葬行为,抓好高速公路两旁、206国道和重点景区沿线整治,跟踪对接大畲等10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重点村项目,加快古松、古井、长溪、胜利等乡村旅游点建设。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农耕文化体验、休闲游憩的特色农业,真正使该县特色农业成为靓丽的风景,秀美乡村成为游客永恒的记忆。如今,该县已基本形成“一乡一主题,一村一景区”的乡村旅游格局。
一处用心营造的幸福家园
房子更新了,环境更美了,生活更好了,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节节攀升。
每当夜幕降临,石城县小松镇小松村文化活动中心便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一些村民聚在一楼欢快地跳起了健身舞蹈,一批书画爱好者正在二楼的书画室里切磋技艺……村民温琴生每天都会来跳舞,她告诉记者,有了文化活动场所后,村民们每天都可以来参加文化活动,精神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
温琴生的生活映射出了石城县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数据显示,石城县100%的村建有农家书屋,平均藏书2000册以上;80%的村建立了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室);70%的村和城市社区居民可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为了推进农村和谐发展,石城县在农村社区全面推行“意见收集、民主决策、协调督办、居民评议、综合考核”五步工作法,搭建服务平台,使村民不出门便能把事办好。以“三送”工作为平台,驻村干部深入一线排查摸底,及时发现群众的矛盾和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该县还在农村中开展“秀美乡村”“文明村镇”等评选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的好人”“最美家庭”“书香门第”“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引领,不断提升自身文明素质,营造互帮互助互敬的和谐氛围,形成文明和谐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