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汪光庭:为群众办小事、办实事

18.09.2014  23:47

人民网景德镇9月18日电 (肖成)自1999年当选为景德镇市浮梁县兴田乡朱家村委会主任以来,汪光庭一干就是15年。在这15年中,汪光庭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朱家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边远山区村,并不一定要为群众办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一些小事、实事,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同样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汪光庭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改村里落后面貌

汪光庭刚上任时村里一穷二白,“没有办公场所,村干不上班,党员难以集中,接手移交时只有2枚公章和一份负债20多万元的欠债表,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群众存在着严重的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

面对如此的困境,汪光庭如何彻底改变村里面落后的面貌?

长期的农村工作,使汪光庭意识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为此,在村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村两委成员采取向上级争取、自身挤压、群众集资的办法,进行水利设施和公路的修复。几年来,村里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复水渠7000多米,水堰2座,公路硬化7.5公里,修通机耕道2公里,沙石路5公里,投资40多万元帮4个自然村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日常生活饮水难、行路难的大问题。

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汪光庭对朱家村委会所在地进行了“三清、六改”,并安装路灯,使村民真正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上了卫生厕,住上了整洁房,用上了洁净能源。同时还争取上级支持,投资60万元新建了一幢近5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综合大楼,为党员、群众提供了学习、娱乐、休闲的服务场所,村干部也有了一个很好的办公环境,“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树立了村‘两委’的形象和威信,也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群众利益无小事,争当群众贴心人

从事村级工作十几年来,汪光庭深深地体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是最朴实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亲,“要想赢得群众的信任,就必须从群众生活的细节入手,别看一件件小事不起眼,但每件事对群众来说都是大事。

朱家村地处偏僻,离乡政府15公里,离蛟潭派出所50公里,离县城75公里,交通不便,全村270多户,1000多人,有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在外打工或陪读,剩下的是老弱病残,因交通不便,平时群众办点事很不方便。

十多年来,汪光庭一直扮演着一个勤务员的角色:村民外出务工寄钱回来,汪光庭就帮他们代领,谁家的新生儿上户口,汪光庭就帮他代办,为村民买米买菜、买奶粉等生活用品便成了汪光庭的日常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户口整顿和更换第二代身份证,汪光庭几乎包揽了代拿身份证、上户口,全村80%以上的身份证是汪光庭代拿,并送到村民手中的,有相当一部分还要邮寄到在全国各地打工的村民手中。

2012年6月14日,半夜三点钟,60多岁的密松生突发急病,生命危在旦夕,他的儿女们都在浙江打工。汪光庭得知后,马上打电话告诉密松生在浙江打工的儿女,一边联系县医院,叫上村老年分会主席一起开车送到县人民医院。由于病情严重,再转到市二院,汪光庭垫付一万元的住院费,密松生开刀动手术之后才脱离了生命危险。送进重症监护室时已下午2点多了,密松生的子女们才从浙江赶到,此时汪光庭已陪伴护理十多个小时了。

为群众办事都要持之以恒,因为群众对我们的需求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我们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充满感情地为村民办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对得起群众的期待。”汪光庭说。

扶贫帮困谋发展,带领群众同致富

朱家村资源匮乏,除了荒山和水田,其他增收方式很少,村里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来维持家庭生活,留下来的村民不是家有老小不能外出的,就是因病不能外出的,村民经济收入非常低,生活异常艰苦。

如何发展村里面的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汪光庭面前的一个难题。

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汪光庭结合该村山林资源的优势,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由村干部、党员带头大力发展食用菌、茶叶、毛竹、果业等特色产业。此外,他还投资十多万元,带头承包了100多亩荒山,发展了100亩毛竹、10亩茶叶。

此外,汪光庭还带领村干部引进袋料香菇种植技术,带动村里的剩余劳力发展袋料香菇。

如今朱家村的袋料香菇每年都有50多万袋以上,年纯收入100多万元,仅此一项村民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毛竹、茶叶、西瓜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朱家村的村民“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了”。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