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村淘”强迫教师购物缘于“歪嘴和尚”

31.07.2015  10:36

  针对网络披露“河南汝州多所学校疑强制教师淘宝购物”一事,汝州市互联网+电子商务管理办公室30日回应称,经多方核实,此事件是由于汝州市临汝镇两所学校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向教师们发放了网传的强制性通知,临汝镇人民政府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即对此进行了纠正,明确在“村淘”上购物完全自愿。(7月30日中国新闻网)

  已经渐行渐近的“村淘”,究其实质是网络购物向农村领域的延伸和辐射,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积极意义不容低估。据称,今年6月19日,汝州市人民政府牵头的“农村淘宝”项目正式落地,旨在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服务农民,创新农业,有效解决农村“买和卖”的问题,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把需要的商品买进来,把农产品卖出去,为农民朋友们产销供需提供便利。汝州市当地政府“牵手”淘宝,将“农村淘宝”落地,堪称是“村淘”的典型代表。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和社会良性需求下,出现个别基层学校“强迫”教师在“村淘”上购物的行为,显然大不应该。这一“强迫购物”行为,不仅损害教育公信、损害教育权益,对于“淘宝”和“阿里巴巴们”也是一种侵害——如果将“强迫”延伸到市场交易环节,那里还有公平和诚信可言?因此,当地政府的迅速回应并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客观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问题的真正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学校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的原因。一方面,基层学校教育投入不足。个别农村乡镇学校,在“完成任务”后可能获得的收益或会变成“强迫”购物的动力,究其原因与基层教育投资投入长期欠缺有关。我国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教育发展和投入不均衡问题,城市高于乡村,一些基层乡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教职园工待遇低等现象长期存在。这些存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层面的“不足”,会导致一些基层乡村学校管理者产生逐利思维。

  另一方面,“村淘”这一新生事物,在壮大和发展过程中仍相对缺乏一整套完善的、到位的监管体系。譬如说,为了迅速发展市场,提供的激励机制比较多,但“惩戒机制”相对少;“奖励的多”、“惩罚的少”;对于基层“”、“”和“村淘”末端人员,“提要求”的多,培训培养却查对不足等。这无形中造成了“村淘”经营和销售上的“盲点”,最终可能在某一个具体地方和某一环节上出现“问题”。

  “村淘”无论如何经营和发展,断不应以“绑架”或“套住”基层教师为方式。市场要充分发育发展,离不开一个公平和谐的交易环境,如果不能从小和微处培养培育这一意识,“村淘”是难以做大的。在当地“村淘”领域出现个别学校“强制”教师购物,实际上仍是教育领域问题的延续,某种意义上就和教育领域高发的“乱收费”一样,有着“旧积弊”的影子。应当引起地方政府对基层教育、基层学校的重视。

  当然,既然发生在“村淘”这一平台上,“村淘”本身的潜在问题也应进行反思。下一步,“村淘”的高层经营者除了和地方政府共同做好“农村淘宝”的宣传及建设工作,更应该从“村淘”的市场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以避免再次发生“歪嘴和尚”念“村淘”的歪经现象。让村民的产品更便捷的上网,让广大消费者更方便获得安全、绿色的农村产品,是“村淘”的责任,也是“村淘”被赋予的公众心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