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村让人记得住故乡 南昌西湖李家打造生态乡村样本

08.01.2014  14:09

冬日暖阳透过马头墙照射在红石路上。徜徉其间,触摸600余年古村的时代脉搏,捕捉历史与现代默契融合的点滴,这是怎样一份平静?

农博馆里看农具、问农事,田野里碧草油油,闭上眼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泥土芳香,遐想着夏日满塘荷香、秋日田园稻香,涌上心头的是怎样的一缕乡愁?

一个偏远古村,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完美结合?如何让背井离乡在大城市生活、打工的游子,在村镇务农经商的村民都记得住乡愁?1月5日,记者走进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但见绿树环抱,鸟语花香,风景宜人,一幢幢楼房静静地矗立在路边,仿佛正娓娓诉说着这些年的变化……

小村生态 马头墙红石路 碧绿水满村树

高耸的马头墙掩映在葱绿当中,与粉墙黛瓦相映成趣,难得一见的徽派建筑风格令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图画之中。

还未进村,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南昌市原市长、现在的西湖李家“农民”李豆罗,他正指导着泥工用红石铺设进村的路口。看到记者前来采访,热心的他当起了向导。

我们西湖李家繁衍生息六个世纪,今有上下三村大小四姓,共500户人家2000多人口,3000多亩土地。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古村神韵、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山间鹭翔、农家饭菜、湖边泳场。特色是红石路、马头墙、碧绿水、满村树。”一开口,独具特色的“李氏顺口溜”一气呵成。

聊着聊着李豆罗来了兴致,一定要亲自带领记者看一看如今焕然一新的西湖李家。转过几道弯,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碧绿澄清的湖水,整整齐齐的田野和农家菜地,满山的绿色迷人眼。

我们吃的稻谷是自己种的,菜是自己栽的,村里没有工业化生产,山上、水里什么都有,纯天然,活像个‘桃花源’!”随行的村干部李发岁自豪地说。

建设理念 现代文明与小村生活有机融合

几年来,按照“先村容,后文化,再产业”的建设步骤,西湖李家大变样——“房子修了一遍,道路铺了一遍,山塘水库挖了一遍,荒山绿了一遍,旱地整了一遍”。

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李豆罗认为,城镇化的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口和产业的绝对空间转移,而是用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理念改变农村,最终在全社会逐步推广的过程。西湖李家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一种“就地城镇化”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西湖李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在“”、“”、“”、“”四个字上做文章。首要举措是改善乡亲们的居住条件,全村375幢房屋朝向同一,对这些房屋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如旧。针对每栋屋的破损程度,采取“穿衣戴帽”的办法进行修固,把人字墙改成马头墙,粉墙黛瓦,恢复历史上的徽派建筑风格。

按照“车子进出村庄跑水泥路,村民在村内活动不走泥巴路”的要求,全村铺了近万米水泥路,供车辆分别在村中、村东、村西环村庄进出。在村内铺了1.25万米红石路,架设了5座红石桥,联通村头巷尾,方便乡亲活动,一年四季“走路不沾泥”。为了改变夜晚村民活动难的问题,村头巷尾、庭院广场进行了亮化,全村共安装路灯近200盏,其中高架景观灯8杆,公共活动场所不亚于城镇。

针对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污物影响,西湖李家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并聘请一些村民为专职保洁员每天清运。“以前下雨就不敢出门,到处污水横流,现在好了,路上干干净净。”80多岁的李显土老人说。

乡土文化 留住原汁原味让人记得住故乡

故乡是每个人都急于挣脱,挣脱后又天天怀念的地方。只有留得住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才留得住梦绕魂牵的记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豆罗深知,新农村建设不只是添砖加瓦的表面功夫,更是从外表到内涵的文化改变,“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比如为传承农耕文化,让年轻人知道前辈用过的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具,了解以往农村作坊的各种生产工艺,西湖李家建了一座农博馆,专门陈列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

记者看到,村里有300余个门头,每个门头上都有三字经、二十四孝图、至理名言等。西湖李家还有完善的村谱、村图、村规、村歌、村徽,“现在许多传统习俗在逐渐消失,逢年过节,应该有农村自己的文化活动。”在李豆罗的组织下,西湖李家恢复了农村的传统习俗,“几十年没有烧塔,中秋节我们把它烧起来了,现在我们西湖李家,清明节集体祭祖,端午节划龙船,中秋节烧圣塔,过年玩龙灯、吃年饭、唱采茶戏。每个重要节日都有活动。

现在家乡更热闹了,平时如果没什么事,我们也更愿意回家看一看。”在进贤县城打工的李青华告诉记者,看着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村样本 生态经济吸引“城里人”回流

记者了解到,西湖李家的青壮年以前都在外打工,但外出打工非长久之计,为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需求,西湖李家不遗余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今,西湖李家的景观名村、农博馆和乌岗山庄等旅游景点陆续建了起来。村里面还开发出了农夫酒、村姑酒、土榨麻油等农产品。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一名干部走进西湖李家时,对着乌岗山满山鹭鸟不由赞叹。李豆罗道出自己的思路:“华西村搞的是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西湖李家搞的是山水化、田园化、农耕文化。这里的水,舀起来就能喝;这里的鸟,钱再多也买不来。

乡村建设好了,乡亲安居乐业,进城的农民自然会回流,没进城务工的也会感到他们奋斗在建设美丽新农村一线,比外出打工更有意义。”村干部李发岁说。

家乡搞旅游业,让我们这些在城里打工的村民看到了盼头。”李青华说,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好了,如果在家也能赚钱,谁不想回家呢?

记者·手记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用“乡愁”这一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格外引人注目。

乡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是故乡青翠树林中酸酸甜甜的野草莓,是屋后清澈小河中活蹦乱跳的鱼虾,是走街串巷的记忆、吃东家饭西家菜的过去。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乡村变得越来越让游子们感到陌生:没有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只有光秃秃的山头;没有了鱼虾丰饶的小河,只有突兀在田野中的农房。这样的故乡让人无处寄托乡愁。

建设新型城镇化,不再是急功近利地进行水泥和砖块的堆砌,注重的是生态、传承、和谐。期待西湖李家这样的生态乡村样本,更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陈文秀)

来源: 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