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应付式车改”需强力监督

26.02.2014  15:39

  从中央印发条例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以来,一些地方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然而,个别地方出现了改革程序不够公开、拍卖流程不够完善等“应付式改革”现象。(2月25日《新京报》)

  公车改革之所以成为顽疾,根源就在于由既得利益者主导,缺乏媒体和社会的监督。为了留住“车轮上的福利”,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制度设计上,一切以对自身有利为原则,想方设法预留下权力自肥的程序后门。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要想走出“应付式车改”,必须以开门改革的姿态,接受公众主动监督。

  首先,公车拍卖必须阳光透明。有关部门在拍卖前,必须全面公开相关信息,通过充分竞争确保拍卖效果。鉴于有关部门自导自演拍卖难逃暗箱操作之嫌,有必要引入市场中介机构,合理评定标的价值,提供试乘试驾服务,从而调动社会参与竞拍热情,最大限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其次,车补标准应由人大审核。取消公车发放车补,无疑是一大创新,但与时下公交车、出租车价格相比,一些干部每月两三千元的车补高得离谱,难免被质疑为“创薪”。不受监督、自说自话的改革,难让公众信服。制定多高的车补才合适,不能由有关部门自己说了算,必须由人大来监督审核,科学测算,公开透明。(张枫逸)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