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田野的期盼

04.03.2015  10:56

粮农李普根

让农民种粮有赚头

本报记者 吴齐强

喜:种稻有了“双保险”,粮农收入托底

人勤春来早。春节一过,江西南昌县双洲村农民李普根就在田里忙活起来了。

政策越来越实惠,咱农民赶上好时候了!”说起种粮,李普根底气十足:去年种了100亩田,早稻打了9万斤,晚稻10万斤,除去成本,一年种粮收入近10万元。

今年62岁的李普根,算得上种粮的老把式了。他说,过去种粮只敢小打小闹,放不开手脚,为啥?农业就是靠天吃饭,春怕旱,夏怕涝,还有冰雹、虫害,地种多了,一旦遇上大灾,几年都缓不过来。

政策直面难题。从2009年开始,南昌县开展水稻政策性保险试点。最让老李高兴的是,2014年,农民缴的保费全由政府埋单,同时又推出了水稻商业性保险。李普根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的流转费用,加上农药、化肥、人工,总成本大约700元。有了“双份保险”,如果粮食损失达到30%以上,农民可以获得赔偿700元,这样算下来基本没有风险了。

另外,去年县里又安排788万元全面补贴农田灌溉水费,这让李普根每亩种植成本节约200元。还有高产优质良种推广,综合配套技术落户,让他家的稻谷平均亩产增加10%,达到500公斤。

吃上政策定心丸,李普根种粮信心十足,到去年底,他流转的农田达到100多亩。“现在全是机械化,上百亩地根本不费劲,农闲时候还可以做短工,一年干四个月,能挣一万多元,加上种粮收入,比城里亲戚强多了。”李普根得意地说。

盼:补贴政策更精准,土地流转更规范

据统计,2014年南昌县农民人均收入达1324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50.7%,比上年下降了7.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30.7%,比上年增长了6.3%,这“一降一升”反映出农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正在增强。

如今,李普根种粮心气儿高,一门心思想扩大规模,可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首先是补贴政策不稳定。他说,过去种100亩田的就算大户,能享受每亩16元补贴,但从2013年起,种500亩以上的才有项目补贴,比如良田建设补贴、绿肥补贴等,资金还不少。你要是不扩大规模,就享受不到这些政策,成本降不下来。

想扩大规模也不容易。”李普根说,种粮效益不高,但地租不断上涨,村里流转给荸荠种植户的土地,每亩租金达到600元,而种粮能接受的租金是每亩300—400元。再有就是农村的地不少权属不清、边界不明,土地流转不稳定。

还有晒粮难问题。去年夏天南昌县阴雨天气不断,造成收割滞后,晾晒推迟,增加了“烂稻”风险,李普根家就有2万斤稻谷,因天气原因无法及时晒干,损失近3万元。

李普根说,一是希望国家补贴政策更精准有效,多向种粮大户倾斜,降低补贴项目准入门槛,对于粮食烘干给予相应的补贴,解决晒粮难问题。二是希望土地流转更规范些,现在不少流转还只是口头协议,只有把承包经营权明确到户,让流转真正按合同来,种粮大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让种粮农民有钱赚,才能保住饭碗田。” 李普根最后说道。

基层干部张登福

让地方抓粮有干头

本报记者 刘成友

喜:投入真金白银,种粮补贴相当于节本20%

一年之计在于春,鲁西北德州市陵城区,墨绿的麦田又是一望无际,孕育着新希望。

人均2.3亩地,去年粮食总产上了23亿斤,陵城区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大旱之年夺丰粮,得益于‘硬件’‘软件’同步升级。”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张登福说。

看‘硬件’,去年是农业基础投入最多一年。”张登福一一列举,国家粮食高产创建、土地治理、高效节水等10多个项目落户陵城,投入资金1亿多元,一年建成26个高产创建核心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到90%,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占到一半。“旱能浇、涝能排,农民种田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再看“软件”,张登福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去年农民种粮,每亩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是150元,相当于降低了20%的种粮成本。新技术下田,15万亩核心示范方实现了亩产吨半粮。

好政策让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目前全区合作社达985家,100亩以上种粮大户49个,家庭农场35家。在德强农场,实现了种田机械化、信息化,一台撒肥机每天能施600多亩地,增产近20%。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种田积极性高不高,还是看政策。”区农业局局长刘明伟插话,过去,农村很多人想办法“农转非”,把户口迁到城里。现在,反过来了,很多人想办法把户口再迁回村里。为什么会这样?国家的惠农政策好,农村条件也好起来了。

盼:探索利益补偿机制,增强产粮大县“造血”功能

年产23亿斤粮,农民的实惠越来越多,可是基层政府却并没有感觉“轻松”。农民鼓了“粮食袋”,政府却要勒紧“裤腰带”,这种现象是否存在?

张登福坦言,当前产粮大县“戴高帽,穿旧袄”的现象确实存在。作为粮食主产区争取到上级项目后,地方财政需要配套,但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项目越多,压力越大。比如,陵城区去年争取到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上级专项补助资金2800万元,“按照比例,区里就要拿出270多万元配套资金,一个一个项目加起来,对本不宽裕的地方财政而言,是付沉甸甸的担子。

既要为种粮农民“输血”,也要为地方政府“造血”。为此,张登福建议,要从多方面探索利益补偿机制。

张登福说,产粮大县财力较弱,而主销区往往财力较强,应探索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还可以出台政策,通过完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引导高科技加工企业向粮食主产区聚集,实现农产品就地产业化,提高粮食附加值,从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抓粮食生产意义重大,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我们承担的,更是一种责任。”张登福说,“对这一点,我们时刻都牢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