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师生同考”意义远大于争议

14.11.2014  12:49

  12日上午,无锡市广丰中学的校园里响起了期中考试的铃声,首场考试是语文科目。几个考场的学生们发现了奇怪之处,本该出现在监考桌前的语文老师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此时,这些“不见了”的语文老师正在距离学生考场不远的一间教室里紧张答题,给这些老师监考的则是无锡市广丰中学的校长。(11月13日新华网)

  一场普通的期中考因为教师的参考,变得不同寻常。近日,一组无锡市广丰中学师生同考的照片引起网友和公众的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考题都是出自教师之手,由具体的任课教师编制,教师参考显得多此一举,甚至有作秀之嫌。但是在笔者看来,“师生同考”的意义却远远大于由此引发的争议和质疑,值得肯定与推崇。

  之所以说“师生同考”的意义远大于由此引发的争议和质疑,主要原因还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师生同考”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的放矢地授课施教。众所周知,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任何一个学龄段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一,学生的吸收与消化能力也不尽相同。但很多时候,教师们在从业施教时,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备课方案在上课,一味地赶进度、抢课时,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这一教学受体的感受和反应。如果能够让师生同时参考,教师们不仅能够直接体验自己所出试题的难易程度,直观地进行试卷质量分析,亲自体验学生对试卷的适应力和接纳度,还便于教师对之前讲授的知识点和课堂进度进行反思,更为重要的,将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意见,有利于针对性地施教和备课,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当教学”和“不适教学”行为进行校正与纠偏。

  其二,“师生同考”便于形成更为平等而良性的师生关系。虽然“满堂灌”历来是不值得提倡,甚至应该被否定的教学模式,但课堂上教师“挑大梁”“唱独角戏”的授课方式仍然是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这就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错觉,疏远了师生距离,模糊了师生关系。“师生同考”让教师以特殊的考生身份参考,不仅让其换位思考,亲身体会学生的艰辛和不易,体会学生参考的心情与压力,分析和指导学生的考试心理,更让其在以后的教学中,主动地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学生考砸后,不会像以前一样地一味地埋怨、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形成亦师亦友的平等良性的师生关系。

  因为教师们熟悉考试大纲和出题的脉络,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为成熟的心智等,这些都让教师们参考时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学生而言,师生参考起跑线上的差距,可能让部分人觉得有些不公平,但在“师生同考”引发的作秀说和质疑面前,我们更愿意看到其背后的积极意义,更应该看到校方的良苦用心,期待“师生同考”发挥鲶鱼效应,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和谐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