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电视禁网语”意义远大于争议
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12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广电总局严禁电视节目使用网络用语的消息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网友和公众极大的关注热情。对此,几家欢喜几家愁,相当一部分网友质疑之声阵阵,认为此举是在压制语言的创新和更迭,是在扼杀文明的进步,但也有部分网友对此赞赏有加,认为此举是在维护汉语的纯洁与尊严。然而在笔者看来,不管是对国人来说,还是对汉语本身而言,在广播电视节目或广告中禁用网络流行语的一纸新规,其意义都要远远大于由此引发的争议与质疑。
站在母语的角度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的普及,网络社交圈、微信朋友圈等聊天室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在充实人们闲暇生活的同时,也给处于母语正统地位的汉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网络热词虽然饱含着时代气息,紧跟着时代步伐,用语鲜活而亲切,表意直接而幽默,但基本上都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生搬硬造出来的,要么是打破语法常规生硬地组合在一起,要么采用谐音改编仅从字面来曲解词语的内涵,这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也不具备多大的实用价值。比如网络达人们常见的“喜大普奔”和“人艰不拆”。对于经常上网的键盘手们来说,这两个网络热词的含义恐怕耳熟能详,可能都知道是高兴喜悦和人生如此艰难,对有些事情不要拆穿的意思,但对处于网络末端和边缘的成年人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乍一听可能不知所云,难以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热词的过度使用,已经给公众的生活造成了不适,已经给公众的认知造成了理解障碍,这也就是国家发力严禁电视节目使用网络用语的原因所在。
站在国人的角度来说,网络用语的泛滥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因为受众多,影响面广,广播电视始终处于众多传播媒介的主导地位。对于尚处于求学求知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本就对外界事物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准确的定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耳濡目染这些被曲解套用的网络用语,一遍遍地被这些“伪汉语”“伪文化”洗脑,不仅会让孩子们先入为主地形成错误的认知,质疑甚至否定教师的规范教学,在真伪用语之间傻傻分不清楚,更可能对本土文化造成严重的伤害,玷污汉语的纯洁与尊严。
所以说,国家发力严禁电视节目使用网络用语之举,其意义要远远大于由此引发的争议与质疑,不仅是在拯救汉语,拯救本土文化,还是对国人的善意提醒,提醒我们正视汉语更要珍视汉语,重拾规范汉语表达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