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男人节”至少是一种肯定

06.08.2015  02:51

  不说硬话,不做软事;温润如玉,如沐春风;既能洒汗球场,也能赋诗纸上;能喝得两杯小酒,也能做两味小菜,这是不少人心中的完美男人。然而在当今社会,家庭责任、职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像三座大山,压在许多人肩上。对于男人而言,这样的压力显得更加突出。于是,国内有杂志提出,将8月3日设立为男人节,立刻成为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讨论不断。(8月4日重庆晨报)

  “八三”虽过,网络上关于设立“八三男人节”的提议却在不断升温。对于“男人节”设立与否,舆论场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设立“男人节”有助于男性压力的释放和精神状态的改善,无疑是对男性的一种尊重与关爱;反对者却觉得,“八三男人节”刚好将“三八妇女节”日期对调,从某种角度来说,无外乎是对男权的宣告,不管怎么看,都有点向女性示威与争风吃醋的意味,背后的阴谋论更是昭然若揭。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所谓“男人节”设立的阴谋论与示威一说,恐怕并不尽然。虽然我们曾经一度处于男权盛行的国度,但“男人节”的设立并不代表男权,甚至大男子主义时代的复辟,也不意味着男性的解放运动。在城市化进程中,男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不仅让男人在体力上透支,也在精神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生存压力像三座大山压得男人们喘不过气来,而这恰好与男性的固有形象严重不符。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男性是“家庭的支柱”,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是强者的代名词,小至家庭,大到国家,男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要修身齐家,也要治国平天下,责任层层加码,这就注定了男性没有任何流露软弱的余地。

  但是公众却忽视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人的自然属性上,男人也是人,在伤心脆弱的时候也需要家人抚慰和社会的关爱,这与国际妇女节遥相呼应,在设立的初衷上如出一辙。作为一种新兴节日,设立“男人节”更多地是对男人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的一种肯定与认可,是对当下“男人节”空缺现象的一种填补,设立“男人节”在男性的家庭分工和扮演的社会角色上更具有独特的社会效应与精神内涵,必定在人权的尊重史上留下一个里程碑式的刻痕与印记。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暖心的微笑,一条“男人节快乐”的祝福短信……这些对于公众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身心俱疲的男士们恐怕意义深远。对男性而言,“男人节”绝非仅仅意味着一次难得的休憩与放松的机会,而代表着一种尊重与重视,慰藉与关爱。

  当然,舆论支持设立“男人节”的理由可能众多,比如释放男性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比如关注男性权利,保障两性平等,再比如拉动节日经济,刺激消费内需等等。在商家的立场上,“男人节”可能只是一个购物消费的理由,在部分媒体的角度,“男人节”也许只是其制造的又一噱头。虽然各种理由都正当充分,也不乏商家媒体炒作的噱头,但设立“男人节”,给予男性额外的休息权,根本无关乎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无关乎所谓的示威与阴谋之说,在社会进程中,更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与体现。

  说到底,“男人节”的设立至少是一种肯定,既是对社会呼吁与期盼的一种回应,对男性本身也是一种提醒,提醒其放慢脚步,脱下强者的面具关心关心自己。正如刘德华歌中所唱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公众不妨让“男人节”这一网上虚拟的节日现实化,给予男人们软弱一回的机会和洒脱一次的权利,男人们也不妨任性一回,尝尝阔别已久眼泪的滋味,给予自己一次自我审视与重新出发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