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摘录 

25.09.2014  11:33

省地矿局赣南队党委书记陈武:杨衍忠留下的《文稿》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内容丰富、系统完整、图文并茂,涵盖了江西南部地质矿产的原始资料、阶段性成果资料等六个方面;是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矿”——填补了很多空白,对赣南18个县(市、区)分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地质矿产总结,这在全国还是首创;更是一座宝贵的精神富矿——它为每一位共产党员、每一位地质工作者立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

老杨,我的好兄长

省地矿局赣南队退休高级工程师唐峻:物化探野外工作,经常要攀登在悬崖峭壁,蹚过危险的河流,穿行在野兽出没的地方,走在第一个的人既辛苦又危险。别看老杨个子不到一米六,体重只有80多斤,可他总是走在最前头。化探野外采样,经常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步行数十里地。收工时,每个人都要背上几十斤重的样品,老杨每次都抢着多背几个。他在工作上对我们要求很严,但在生活上对我们十分关心。平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杨大哥”。

来生我还随您去找矿

省地矿局赣南队副总工程师邓茂春:师傅很爱学习,知识面也很广,不仅技术业务能力很强,而且熟知人文历史、医学常识,大家都喜欢叫他“杨博士”。师傅还有一个绰号叫“活地图”,他的房间里总是有大堆的书籍和资料。他工作几十年,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师傅常常告诫我,做工作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一知半解。有了成绩要先考虑别人,出了问题先责备自己。师傅犹如一面旗帜,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是一盏明灯,照亮我未来的人生。

一次精神的洗礼

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吴珍:我是杨衍忠同志日记整理者之一。我们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整理并拜读着那些来自心灵的文字,时而感动,时而流泪,时而又被杨老诙谐幽默的话语逗乐。我们小心地翻看,在那些泛黄的纸张里,体味杨老一辈子的酸甜苦辣。杨老习惯于在每天的日记中审视自己、解剖自己,同时也勉励、鞭策自己。细细品读一篇篇日记,杨老对党的感情、对事业的热情,对同事的友情、对家人的那份亲情,浸透在字里行间。我与杨老素未谋面,在整理杨老日记的过程中,我一步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渐渐读懂了他。因为懂得,所以敬仰。

父亲是一座大山

杨衍忠的小儿子、赣南队职工杨卫民:今年5月20日18时50分,这是一个令我心碎的时刻,我敬爱的爸爸,带着对事业的挚爱,带着对家人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我印象中,爸爸很少回家,听妈妈说,我到3岁时还从没叫过一声“爸爸”。爸爸对地质工作有着很深的情结,他希望我们几个子女也能像他一样投身地质事业。编写赣南地质找矿文稿,是爸爸早有准备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这是我这辈子找矿积累的精华,整理出来,对于后人找矿有很大的帮助。爸爸和大山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最终又回到了大山,在我心里,爸爸就是一座大山。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