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板桥苏联专家楼:第一次石油大会战的见证
在武胜县金光乡板桥村,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苏联专家楼,因上世纪50年代主要为苏联专家修建而得名。虽然以苏联专家为主的外国专家们居住不到一年时间,但小楼却已成为中外国际友谊的见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的见证。
近期,记者特地来到板桥村,寻访苏联专家楼背后的故事。
石油大军挺进武胜
苏联专家楼应运而生
在板桥村,69岁的村主任邓志文介绍,金光乡有一怪象:全乡只有11个村,但却有两个场镇,板桥则是其中的一个。“板桥村作为场镇也才50多年。”邓志文说,板桥村之所以能形成场镇,这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石油队进驻板桥说起。
邓志文回忆,大约是1956年下半年,那时他才11岁,只看见很多人和很多载着设备的车辆来到板桥,成立了板桥石油大队,整个大队估计上千人。就在村内的5组和11组交界处圈出了约50亩坡地,作为石油大队的指挥部。“也就从那时起,苏联专家楼、大队指挥部办公楼以及干部宿舍等,都逐一开始新建,大约是1957年下半年就基本建好了。”
原板桥石油大队驻地遗址,如今已被石油管理部门租给业主作为了养鸡场,当年的建筑只剩下一座8幢相连的砖石房屋,形似一排窑洞。邓志文指着说:“这就是当年苏联专家居住的地方,又称苏联专家楼。”说是楼,其实只是一座平房,其中有7间房屋被隔成了里外两间,想必内间应是卧室,外间则是工作室,而没有被隔的可能是专为专家们负责的小食堂。
环视周边,邓志文继续介绍,“这边(专家楼右前方)以前修的办公楼,很长,砖木结构,里外两座,一楼一底,后来改成了学校。前些年,被作为危房给拆除了。那边坡上(办公楼后方)以前全是宿舍,修满了的,但很早就拆了。”
在苏联专家楼左前方,是两个呈阶梯式的水池,各占地约10亩,“当时不是水池,而是放设备和零件的坝子,上面坝子放大型设备,下面坝子主要放管子之类,两个坝子就堆满了。”
邓志文的回忆,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当年石油大队来到板桥的强大阵容和磅礴气势。邓志文还说,自从石油大队进驻板桥后,附近的农民经常来到大队驻地附近卖菜、卖水果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集市,这就是板桥场的前身。
小楼不只住苏联专家
还有罗马尼亚专家
在苏联专家楼附近的坡地,记者有幸找到一个已有大半截埋入泥土的白色瓷壶。取出抹净泥土发现,在瓷壶底部烙有“中国景德镇、CHINA、53”字样。很明显,这是景德镇1953年制造的瓷器,多是苏联专家来到板桥后的所用之物。
邓志文还亲眼见过苏联专家,“记得读小学4年级,那时我已经13岁,经常在下午快放学的时候,就会看见好几个黄头发、蓝眼睛、高个子、高鼻梁的外国人,其中还有女的。他们从大队里走出来玩,有时还用中国话和老百姓交流。”
记者在板桥村走访时得知,村里一位名叫邓全书的老人,他于1957年到1959年间在石油大队当警卫员,关于苏联专家的故事,他比其他村民更清楚。而在采访中,老人更是透露了一个似乎没有写进历史的史实—当时援华的石油专家中,除苏联专家外,还有罗马尼亚专家。
78岁的邓全书记忆很清晰:“1957年农历11月,外国专家就来到板桥了,罗马尼亚3个,苏联4个,而罗马尼亚专家中还有一个女的。”
“就在1958年正月的一天,二井(龙女寺板块二井,简称”女二井“,老百姓称”二井“,位于金光乡石坪村,距板桥石油大队指挥部约4公里)钻深还不到1200米,当时油管就没有放,石油就从井里冒出来,喷了20多米高。”邓全书老人说,当时,他主要负责二井的安全,他亲眼看见,从井口喷出的石油染黑了半边沟,由于喷量较大,喷出的油顺着山沟一直流进了嘉陵江,江面上全是油污。而那段时间,周边好几个乡的群众就跑到沟里担油,弄回去照亮。
“二井冒油,影响很大,中央就晓得了,很多人认为四川发现了大油田,说在四川发现了第二个克拉玛依(当时,克拉玛依油田被称为全国第一大油田)。”邓全书说,二井从冒油起,就开始采油了,最多时,一天要采200多吨。
但当时并不具备充足的采油条件,苏联专家建议封井,为此,苏联专家与罗马尼亚专家发生了激烈争执,“苏联专家说,一没有输油管线,二没有囤油池,不宜开采,而且油放多了损失庄稼不说,还白白地流走不少;罗马尼亚专家则说,井里已是360多个大气压,如果封了,可能会把地层胀裂,石油就可能漏向其他地方。”但最终,还是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把井封了。
“最后,还是罗马尼亚专家猜对了。”邓全书说,二井封井后不久,罗马尼亚专家发现气压降了半个,便叫人打开阀门,只听得长嘘一阵后,气压一下子没了。经检测,地下没油了,“他们叫来采油队试采,仍没有。为确定井底漏油,采油队又向井里倒了27桶油后再来采,结果连倒进去的油也没采上来。”
女二井喜悲两重天
外国专家遗憾而去
在金光乡石坪村2组,记者找到了老百姓所言的“二井”。和人们想象中的油井不一样,“二井”所处位置并非平坝或沟壑,而是在一座山梁上,不远处,便是嘉陵江。
关于二井冒油、群众抢着在沟里担油的事,75岁的村民滕明善老人证实,所言不假。他还说:“二井冒油后,中央的石油部长就到现场来看了的。当时,武胜炼油厂、南充炼油厂都相继在村里建了起来,后来还炼了油运到外地去。那时听说还准备规划铁路,直接修到我们村里来。”
然而,二井给当地村民带来的喜悦与希望是极为短暂的。78岁的王昌华老人说:“二井没油后,已建起的炼油厂不得不从外地拉油来炼。1961年,两个炼油厂都搬走了。”
现年61岁的石坪村村主任周成兴还把我们带到离二井仅几十米远的地方,他指着约20亩的平地说:“那个时候,武胜炼油厂和南充炼油厂就建到这儿的。”
二井的油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再次回到板桥村,试图从邓全书老人那里获得相关信息。对此,邓全书老人说:“当时,外国专家和采油队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又在距二井旁边100米的地方再打了一口井,钻到同样深的地层,但还是没油。至于什么原因,他们也没有弄清楚。”
最给人希望的二井成了失望,面临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不知啥原因,到1958年旧历6月时,苏联专家与罗马尼亚专家先后都离开了板桥石油大队,再也没回来过。”
见证石油大会战
苏联专家楼成“文保”
外国专家离开板桥后,板桥石油大队仍在坚守,但收效甚微。
邓全书老人介绍,就在1959年5月,因板桥石油大队减员,他失去了在石油队的工作,重新变成了一位普通的村民。而在后来,随着石油大队的离去,石油大队原指挥部所在地及周边占地改为西南石油矿务局的农场,原指挥部的苏联专家楼和办公楼成为农场的管理房。
此后的数十年里,专家楼和办公楼还曾作为学校用房,先后办过中专和初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而今,办公楼已作为危房拆去,唯有苏联专家楼依然完好,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告诉世人,这里曾惊发生过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
值得庆幸的是,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苏联专家楼已被武胜县成功申报为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据武胜县文管所的同志介绍,板桥苏联专家楼见证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史称“川中石油大会战”)这段特殊的历史,为研究西南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胡佐斌 文伟 张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