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林业干部徐智平:16双胶鞋踏遍115万亩山林 成功调解37起山林纠纷

09.06.2014  18:31

  


林农用手指着近处的一片山林,这里有徐智平的足迹(记者陶望平 摄)


徐智平生前在永修县林业局工作的办公室

  今视网6月9日永修讯(记者 陶望平)5月7日上午,江西省永修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徐智平在他的办公室调解一起山林纠纷时,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年仅41岁。

  1993年毕业后,徐智平进入永修县林业局工作。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县115万亩山林,磨破了16双胶鞋。2012年6月徐智平分管山林纠纷调解工作以来,成功调解了37起山林纠纷。

  在林农眼中,徐智平乐呵呵,没有一点官架子,待人真诚,处事公正,林农有事都愿意找他。6月6日,今视网记者来到徐智平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探寻他曾经的足迹,真切地感受到了群众对他的爱戴,同事对他的敬重,领导对他的认可。

   调解现场他意外倒下

  因为山林纠纷,永修县燕坊镇林农宋金贵所在的村庄和邻镇的村庄闹得不可开交。

  5月7日上午10时20分左右,宋金贵和廖静绪拿着林业证件等材料来到县林业局找徐智平。宋金贵到县林业局时没看到徐智平,“当时我们打算回去了,走到楼下的时候正好碰到徐总工回来了。

  宋金贵说,徐总工在听完他们的情况反映后,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相关政策,叫他们不要着急,县林业局会尽力协调好。可话还没说完,就见徐总工有点头晕的感觉,用手按着脑门,才几分功夫,徐总工就倒在了地上,眼镜也摔破了。

  宋金贵说,他当时感到非常惊讶,就赶紧叫李志云主任(永修县林业局山纠办主任)过来,一起把眼镜碎片拿掉,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没想到,徐总工就这样走了。”宋金贵难过地说道。

  噩耗传出,悲恸天地!

  两天后的5月9日,永修大雨。县殡仪馆内,徐智平的遗体告别仪式举行。远乡近里的乡亲和林农噙着悲伤的泪水赶来,见徐总工最后一面。

  “送他的那天,很多山里的林农都来了,以前都是他陪大家走林区,现在大家陪他走这最后一程,”永修县白槎镇林农朱永良动情的回忆道。

  在上海出差的永修县林业大户陈俊勇连夜乘飞机赶到永修,就是怕错过了徐智平的遗体告别仪式。

   16双胶鞋踏遍全县山林 他成功调解37起山林纠纷

  徐智平的妻子刘欢在整理丈夫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张空白的体检表。那是去年县医保局组织的一次体检,徐智平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拖着没去参加体检。“如果他去参加了体检,或许就不会……”在妻子刘欢眼中,徐智平性格温和,待人诚恳。

  刘欢说,丈夫徐智平经常穿着黄胶鞋下乡访农林、看林地,胶鞋鞋底也磨得比较厉害,几乎每个礼拜要为丈夫洗一次胶鞋。“家里就有16双穿过的胶鞋。
江上乡焦冲村的陈俊勇是永修县的林业大户,承包经营了3000多亩山林。

  在陈俊勇的印象眼中,徐智平黑黑的,戴个草帽,穿双黄胶鞋,身上老是汗湿湿的。陈俊勇跟随徐智平学技术,与徐智平的接触时间很长。“徐总工指导我进行林业生产,基本上我承包的山林上的每一条路,他都很清楚。

  陈俊勇说,他承包的那一大片山林属于“插花地带”,与邻镇有很多山林纠纷。2012年的某个夏天中午过后,为了处理一处山林地界纠纷问题,徐智平和陈俊勇一块徒步上山。

  距离地界争议点还有一公里左右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陈俊勇当即劝说徐智平不要继续上山了,可徐智平坚持走上去,因为“如果下去的话,下一次还是要重新走上来。”这令跑到岩石下面躲雨的陈俊勇不得不追上去。

  徐智平带了图纸,仔细地查看了有纠纷的地界,弄清楚了权属关系。因为下雨路滑,陈俊勇和徐智平走下山又花了2个小时。

  “我觉得作为一个林农工作者,徐总工能为一个林农做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陈俊勇感动地说道。

  因为徐智平待人随和,心眼实诚,处事公正,林农有什么问题都愿意找他解决。自从2012年6月,徐智平分管山林纠纷调处工作以来,成功调解山林纠纷37起,涉及调处面积1.2万亩。21年来,徐智平的足迹踏遍了全县115万亩山林。

   他让“烂摊子”起死回生

  2011年,永修县林业局下属单位县林业工业公司经济连年滑坡,400多名职工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住的是危房,每天上访不断,多的时候达到上百人,成了全市林业系统有名的烂摊子,“没有人愿意接手”。

  徐智平临危受命,担任了这个“救火队长”。

  徐智平上任后,很快就找遍了公司的每位员工,倾听员工的内心诉求,想方设法为员工解决。

  深入细致调研后,徐智平发现公司改制面临成本高、资产少和员工安置难三大难题。为此,徐智平多方奔走要政策筹资金,最后采用统一“打包”的办法,以低成本“回购”了企业不良债务,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可员工安置难的问题,仍难以解决。

  时任县林业工业公司副经理的曹传来回忆道,当时因一家下岗职工开的饭馆的拆迁补偿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使得给员工新建房屋的项目拖了很久,“刘某索要50万元的补偿款,还要求为其子女安排工作,我们谈不下来……可眼看就要到最后期限了。

  最后,徐智平与刘某单独进屋谈判,让曹传来在门外守候,“两人在屋内谈话的过程很激烈。”经过3个小时的谈判,刘某最终接受了补偿方案。


徐智平与同事在县林业工业公司危旧房改造工程竣工现场合影

  之后,危旧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413家危房户被分别安置在了5个安置点,都住上了敞亮的新房,还都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传承“红色基因” 他子继父业续“林缘

  徐智平之所以如此眷恋林业事业,离不开其父亲徐京发的影响。

  1981年,徐京发联合4户农民承包开发1156亩荒山进行植树造林,在他们的带领下,永修大批农民积极投身荒山开发。1991年,在徐京发的倡导下,正式成立京发林业合作社,合作社发展到817户,覆盖6个乡(镇、场),经营面积达37000亩。

  1991年10月,徐京发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优秀林农奖,并把5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集体造林事业。徐京发还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连续当选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受父亲影响,1993年从南昌林业学校毕业的徐智平,放弃了在省林业厅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进入永修县林业局工作。

  21年来,徐智平从一名普通干部做起,先后担任县林业局造林经营股股长、工会主席、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等职务。随着职务的升迁,压在徐智平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手头上的工作总是忙不完。

  “工作是件很快乐的事,多做点事,不会累死人。”这是徐智平生前对妻子刘欢说过的话。

  在永修县林业局局长邱明友看来,这是因为徐智平传承了父亲的“红色基因”。

  面对父亲留下来的一叠荣誉证书、几本工作笔记本和10多双磨破的黄胶鞋,徐智平的儿子徐江表示也要追求父亲生前从事的事业,牢记父亲“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不要忘根”的教诲,希望如父亲一样,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家乡,再续“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