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失之偏颇

15.09.2015  22:10

  核心提示: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无疑是一位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或者爱国者。但若称其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难免失之偏颇。

林则徐像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5年8期,作者:安立志,原题为:《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吗》

  “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是著名历史学家、近代史专家范文澜的看法,此观点一经问世,更被简化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被后人沿用。其实,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期,对于林则徐的评价还是多元的,但发展到后来,便只剩下褒扬、赞美与歌颂。

  应当指出,就焚烧鸦片、抵抗英军而言,林则徐当然是民族英雄。唯将其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则不无可议。当然,林则徐在作为钦差大臣受命查禁鸦片后,无论出于夷夏大防,还是出于了解对手,他的确做过一些了解外部世界的工作,比如“刺探夷事,翻译夷书”,于是就有了辑录与翻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等事迹,就此而言,不能说林则徐没有“开眼看世界”,只能说他的视野极其有限——即使他看到了世界的巨大变化,但在应对上,仍然停留在封闭的园囿里。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民国时期的史学界对林则徐是如何评价的。著名历史学家、近代史专家陈恭禄认为:“林则徐……虽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国之情况……其失败之主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以为英国毫不足畏,欲以武力恫吓解决,乃不辨明有罪无罪,一律围困之于商馆,使其饿而缴鸦片。”(《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另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近代史专家郭廷以则指出:“林文忠公则徐之为鸦片战争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中外所公认的。但是就外国人的眼光来看,总以为他太自大,太强横,他对外的态度完全是传统的东方式的,不若和他同时同在此幕剧中占同样重要地位的满洲人琦善、耆英等具有外交家的风度与知识。”(《近代中国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即使是范文澜,在赞颂林则徐的同时,也还保持了当时历史学界的部分共识:“林则徐的才能在当时虽然是第一流,但闭关时代的封建知识限制了他,使他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茫然无知。他起初和一般士人一样,抱着‘天朝声威’可以‘慑服夷人’,‘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绝市闭关,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一类自高自大不识时务的旧见解。”(《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只不过,这些话在现实政治对林则徐的选择性利用方面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来自外界的评价,当然是考察历史人物的重要维度,然而,从历史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考察该历史人物本身,同样不失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

  【林则徐眼中的“西洋景”】

  在此,笔者想通过几个侧面分析一下林则徐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或者说他看到了外部世界的什么“西洋景”。(此处运用的资料全部出自林则徐个人的著述和文字)

  关于国际关系。在林则徐之前的时代,中央王国的士大夫们,不论朝廷以何名号、皇帝姓甚名谁,无不充斥着“华夏上国,怀柔万方”的“天朝”心理。天朝居于天下之中心,周围不外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已。在林则徐眼里,仍然是夷夏大防,除了“藩属之邦”,就是“八荒岛夷”,如此而已。在清朝士大夫笔下或口中,对于不知来自何方、长相迥异于炎黄子孙的蛮夷,往往充满了丑化、矮化或妖魔化。1839年8月3日,林则徐代皇上起草的《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据说被英人看到后,曾经腾笑外邦,甚至为船上的水手、医生所嗤笑。林则徐笔下的清朝皇上以“天下共主”“全球上帝”“世界救星”自居,俯视众生;而林则徐则以上级责备下属的口吻教训英国女王:“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毕竟是天朝上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按照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原则,对英国国王说,“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观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林则徐全集》卷五,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因为林则徐已经“开眼看世界”,他已不同于古代中央政权将“化外蛮夷”当作动物世界的“猃狁”与“犬戎”,也确实有进步、有发展,在他起草的文件中,不时出现将“英吉利”称为“咭唎”、把美利坚称为“咪唎”等为今人不明所以的文字,这与当时中国民间将西方人称为“红毛番”实在异曲同工——当然这并非林则徐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