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为刀 画笔当枪 黄永玉在赣南的抗战宣传
★黄永玉简介
黄永玉先生,原名黄永裕,湖南凤凰县人,1924年7月9日出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画家、作家。黄永玉与赣南有一段特别的缘分:1943年19岁的他从福建漂泊来到赣南,在这里度过了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三年时光(李辉《念念在兹,章贡合流》)。走进赣南时,他尚是一位“上下求索”的木刻艺术爱好者、模仿者;离开时,他陆续在赣南、上海等地报纸杂志发表木刻作品,开始为诗人们的诗集配插图,成为一位崭露头角的年轻木刻艺术家,为他后来在上海文化界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因祸得福
受益于赣南抗战文化
八年抗战是赣南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赣南地处三、四、九战区之间,为浙、闽、湘、粤、赣五省后方总根据地,在抗战紧张之现状下,其地位之重,关系之巨,自不待言”(朱浩然《建设新赣南之我见》)。1939年6月,蒋经国先生主政赣南,大刀阔斧“建设新赣南”,文化空前活跃。随着日寇不断进犯中国,上海、浙江等地先后失守,徐风、张乐平、荒烟、梁永泰、陆志庠等一大批著名画家撤离沦陷区,汇集赣南。他们在赣南各地开办美术培训班、作画义卖、举办抗战画展等,使赣南抗战文化进一步交融、发展和繁荣。
失去的乐园 黄永玉 作
1943年,因战乱漂泊的黄永玉,从福建来到赣州城,成为蒋经国管辖的教育部第二巡回戏剧教育队(简称“剧教二队”)见习队员。那时,黄永玉的诨名叫“黄牛”。蒋经国和夫人蒋方良常到“剧教二队”看望队员们,看排戏。遇见黄永玉,他们也叫他“黄牛”,有时叫“小牛”,有时叫“老牛”;“黄”字可能俄国口音不顺,蒋方良有时隔着房间大叫:“流!流!劳流!”其后,他又辗转信丰、龙南、寻乌、上犹等地,直到1946年底才离开赣南。“这几年时间里,画画、刻木刻、读书、打猎、养狗、吹号、做诗,好像进了个莫名其妙的大学,人,似乎是真的长大了。懂了不少事,凭刻木刻、画画的身份,结识许多终身朋友”(黄永玉《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张乐平》)。
1944年的黄永玉。
在赣南期间,黄永玉见到了慕名已久的画家张乐平夫妇,成为影响他一辈子的良师益友。黄永玉记得,经常有机会看到张乐平画速写,快、准、传神,笔法飞舞得令人入迷。那时,张乐平已开始构思《三毛流浪记》,他坐在窗子边小台子旁,重复地画同样的画稿,一只手拐不自然重画一张,后脑部分不准确又画一张,画到第六次,自己也生起气来。黄永玉说:“其实张张都好,不需重画的。”张乐平认真了,手指一点一点对着黄永玉,轻声地说:“侬勿可以那能讲!做事体要做透,做到自家呒不话讲!勿要等人家讲出来才改,记住啦!”这些话,影响了黄永玉一辈子。
在“剧教二队”,黄永玉还结识了大漫画家陆志庠。让黄永玉印象深刻的是,陆志庠笔下的日本侵略军,高、矮、肥、瘦,面目有别,脾气各异,虽是娘老子所养,却都一窝地坏。军帽、绑腿布、军鞋、大胡须、小胡子、大门牙、小暴牙、兔儿牙、鼓眼、三角眼、住惯“榻榻米”的罗圈腿、眼屎、鼻涕、口涎、狞笑、惊恐、死亡、要别人死亡、杀人之后残酷浅薄的满足的微笑、破落的勇气……这些表面和本质的东西,显示出原本一般的主题,变成发人深省的东西,让年轻的黄永玉大开眼界、大为叹服、受益匪浅。
黄永玉还认识了荒烟和梁永泰这两位木刻界杰出人物。当时,他们正创作《末一颗子弹》与《铁的动脉》组画。《末一颗子弹》精确细腻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刻画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直到剩下最后一人一枪一弹仍战斗不息的壮烈情景;《铁的动脉》一气呵成十数幅构图,表达了对雄伟铁道的歌颂,使年轻的黄永玉充满敬佩。
牛刀小试
丰富了赣南抗战文化
受张乐平、陆志庠、荒烟等名家的熏陶、启发和影响,黄永玉开始探索独具个性的艺术道路。当年的同事艾雯回忆:“他那时的外号叫黄牛,是一个活泼开朗热忱慧黠的小青年,很会讲话,也很会逗人。他才华洋溢,当时有木刻在报刊发表,已小有成就,另外还会水彩、剪纸、雕塑、写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存黄永玉在赣南期间创作的木刻、剪影、粉彩画等作品(照片或图片)20件左右。最值得一提的是,黄永玉创作了《失去的乐园》《饥饿的银河》《东北啊!》《卖草鞋的人》《春天·花朵的春天》等一批反映社会现实、宣传爱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的木刻作品,成为赣南抗战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4年,在信丰县民教馆工作期间,黄永玉根据但丁《神曲》的有关内容,创作了木刻作品《失去的乐园》,表达了作者对贪婪、野蛮、强暴的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控诉。后来,《失去的乐园》公开发表在上海生生图书公司出版的《月刊》四月号,署名为“黄牛”。
1945年,黄永玉经赣州朋友介绍,在上犹的《凯报》社谋到了一份美术编辑的工作。这一年,黄永玉创作了《饥饿的银河》《小草》等木刻作品。《饥饿的银河》是李白凤的诗集插画,主题是对黑暗的批判、对光明、自由、胜利的向往。诗中有这样的字句“蠕动着/蠕动着/不安静的/饥饿的银河呦!你们在黑暗的天空/忍耐了/一万年,十万年……难道要一直/忍耐到/世界末日么?”黄永玉还画过一幅《儿童的乐园》的讽刺画。画中有几个儿童攀爬大平桶玩耍。大平桶是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而准备的一种防护器物,似农村打谷的禾桶。大平桶摆在上犹县的街上,大人或孩子常往桶里丢果皮垃圾等杂物,时间一久,桶里臭气熏天。黄永玉便画了一幅画发表在《凯报》上。不久,警察局派人就把大平桶里的垃圾倒掉,并洗干净,做了盖子盖起来。
1946年,新上犹出版社发行了《大地》月刊,其封面设计及插画均由黄永玉负责。《大地》月刊第二期刊有黄永玉木刻《东北啊!》《卖草鞋的人》,第三期刊有《殉道者》,均署名“黄牛”。《东北啊!》等木刻生动表现了东北人民抗战胜利后由衷的喜悦与豪迈。同年,黄永玉还为诗人李白凤的第三本诗集《春天·花朵的春天》刻封面和插图(共4桢)。黄永玉的表叔沈从文先生对该诗集木刻曾给予高度评价:“诗集中用黑绿二色套印了些木刻插图,充满了一种天真稚气与热情大胆的混合,给了我全新的印象。”《春天·花朵的春天》收录李白凤《吃罢!》《拍卖行》《前进呀!同志》《我们歌唱苦难的岁月》《苦难的人们》等十一首抗战诗歌。《大地》月刊(第二期)刊有征订《春天·花朵的春天》诗集的宣传广告,特地介绍附有“黄牛”的木刻插画,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黄永玉当时在赣南文艺界已经小有名气了。(罗伟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