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当应试教育遭遇“私人定制”

21.01.2014  23:32

临近寒假,学霸扬眉吐气,学渣如释重负。但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这只是暂时的状态。漫长的假期恐怕由不得老少学生们自由自在——补习班、特长班等都溜溜儿在候着呢。没有“×二代”的身份标签,我们注定要和“标准答案”一生相随——哪怕我们一边背诵着标准答案,一边背叛着标准答案。

生活中总会有堂吉珂德拿着长矛独自挑战思维定式:“请说出你六位亲人的生日,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并不是在做家庭成员调查登记,而是一道高中的入学面试题。就是这一道看似简单却出乎意料的题目,令200余名前来报考的初三学生张口无言,近九成学生答不出来;126名学生126道试题。18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刘一书老师为2011级人力资源专业的126名学生各出了一道“专属”考题,一人一个样儿,堵死了学生作弊的念想。

这些“”偏么!习惯了选择、判断、完形填空等考核形式的我们,果然不知所措。不错,每一道题都可以说是“私人定制”,只不过我们有时候真的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在一般人看来,高中入学面试应该以成绩为主,是卷面考试的继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质量,才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利益。而大学考试,也应该是“公平”的千人一面,不然,我们既有的评价体系就失去了话语权。一旦“私人定制”,就等于拿个人前途去对抗体制。

的确,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都是无法绕开甚至是唯一重要的话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哪所学校和哪位老师忽视了这些,就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对于学生,则是失去到名校上学的机会,对于学校,就是失去好口碑,失去社会认同,从而最终失去生源、失去政绩。于是,我们的教育慢慢变成了来料加工的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品相,取决于社会大订单,而“高大上”的所谓“私人定制”,完全被一般化的评价体系所左右,丧失了自我。

孔子授徒,因材施教。我们或许不敢要求我们的教育产业如此细致,但社会评价体系必须转变思路。一个工具性人才只能锦上添花,而一个开拓性的人才却能另辟蹊径。当下中国,不缺工具,独缺创新。但没有因材施教的教育,创新谈何容易。而健全的人格是开拓性创新的前提。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生日,看起来边边角角,其实关乎一个健全的人格。当我们连最亲的人都漠视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乎什么?教育不是“六亲不认”,以亲人生日作为考题是一次提醒,它告诉家长和孩子,智商重要但情商一样重要,即使做不到抛开唯成绩观,但家长总可以鼓励孩子适当丢开课本,花点时间与亲人进行情感交流。

如果说,这道考题考的是学生,也同时向家长发出了倡议,教会孩子记住长辈的生日,让他们带着感恩成长,是大人的责任。同样的,一人一考题,并非老师不信任学生,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一勺烩”的教育到最后还要分餐制,才可能激发出学生潜力,不止于单纯成为一个“工具”。

当应试教育遭遇“私人定制”,我们应该庆幸,而不是抱怨。这年头,肯对你负责的真心不多。别人的政绩、升迁、奖金等或许左右了你的一生。珍惜每一次“刁难”吧,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有在一次一次的“私人定制”中经历,才会找到自己的路。“标准答案”只不过是我们曾经背诵过的……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