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点墨:“校债师偿”是校园GDP 诞下的“怪胎”

03.02.2015  17:15

  邳州教师反映,一年多没正常领工资,不是财政拖欠,而是工资卡被法院冻结。有老师被要求担保21次,要扣近21年。学校借债建设的冲动何来?原来,江苏根据规模、教学质量,将高中评定为不同星级。2006年,宿羊山高中开始扩建,准备参评四星。一位老师说:“评上四星领导才有政绩,收费标准就高,原来一个学生收4800元,现在收8000元。”(2月2日,现代快报)

  “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是近乎每个学校都要装裱上墙的“铁训”,强调的无疑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凡事都要有个度,过则不及、不及则反、反则无功。譬如近日“出镜”的邳州多所高中,就将扩校拉下的饥荒转嫁的教师头上,把教师当成了随意“薅毛”的肥羊。在笔者看来,无论基于何种理由,“替校还债”也算不得师者之责。该地“校债师偿”的做法,不过是校园GDP诞下的怪胎。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一个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成坏人。”实际上,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宿羊山、官湖等中学之所以对扩校抱着“死了都要爱”的态度,关键还是嗅到了其中的“利益”。据悉,按照江苏省教育部门按照学校规模、教学质量,将全省高中评为不同的星级。单看此政策并无不妥,但思来品去,方察觉其中的“异味”。

  其实,倘若我们将上述中学换成一县、一市、一省,教学质量就相当于区域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学校规模就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也就是GDP。追求GDP最便捷的途径是什么?自然是扩老城,造新城,大盖写字楼、住宅楼、门市楼。书归正传,我们再来看看邳州的某些中学再忙什么?扩大老校区,开辟新校区,大盖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二者如出一辙。换句话说,邳州扩校运动,归根结底是对校园GDP的盲目追求。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话说校园GDP可不是倒贴的“二姑娘”,没钱就一切免谈。于是乎,“没有钱没有款,自有那贷款送上前;没有抵没有押,教师工资来担保···”自然成了上述中学共同演奏的“扩校进行曲”。因此,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校园GDP,就没有举债扩校,更谈不上“校债师偿”。

  言及于此,笔者认为,江苏省“量校定星”的做法不是不能有,但在指标设置、考评方法等方面必须慎之又慎。依笔者看,校园规模这一指标,至少需要捆上两套“缰绳”。其一是校园生源匹配度,对于生源少、校园大的参评中学,非但不加分,反而扣分,从制度上防止因盲目扩校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其二是降低权重,适度减少校园规模的分值权重,逐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分量”,倒逼参评中学走上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校不在大质量过硬”的科学发展之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量校定星”政策利惠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