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变迁看南昌教育发展 清末时体操是必修课

07.03.2014  10:10

  南昌,自古人文荟萃,这和南昌历来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据介绍,南昌创办学校在全国比较早。在清末时,就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被列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南昌市史志办公室,这里的史料记载着清末以来,南昌教育的面貌。据记载,江西劝业道(官署名,清光绪年间各省陆续设置,掌全省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实业学堂,为全国创建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

  史志记载称,清末兴学以来,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地方公产和各项附加等收入,由国家及省市开支的仅少数学校。而南昌市立小学经费,除省拨付一部分外,大部分经费靠市房铺捐收入。但因当时政府黑暗腐败,教育经费很难落实,教师工资没有保障,教师生活清贫,学校破旧。

  据介绍,1901年,随着清末废科举、废八股文,全新的近代教育走进人们的视野。1902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1904年1月颁布施行,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又实际推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据东湖志记载,清末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堂之宗旨,以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将体育作为教育宗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体操列为必修课程。

   东西湖区很早就有众多小学

  1912年7月,江西工业学堂改称江西公立专门学校。公立中等学校有南昌一中,私立有建成、正大、天健等中学。仅西湖区公立小学就有绳金塔、珠市、高桥、康王庙等20所。这一年,有3所小学创办于南昌市东湖区:原地址在半步街上的南昌市第二区初级小学,后改校名为省会第二小学,即现在的向荣小学;原址在右营街上江西省立北区小学校,后改校名为市右营街小学(现在的右营街小学);原址在经堂巷的江西省立第九小学校,后改校名为市立经堂街小学,如今已停办。

  据统计,1912年至1937年,东湖区辖区内共有小学18所。

   教学从注入式到鼓励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上世纪初,多用注入式教学法,讲书、背书、默写、提问等。随着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日多,提倡用启发式教学法,不少教师课前能熟悉教材,但多数不写教案。到上世纪20~30年代,南昌小学普遍由注入式改为启发式、自学辅导法和三段教学法(新授、学习、应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沿用三段教学法。上世纪90年代后,各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学科专题试验,电脑微机进入课堂。各校在教学上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已形成共识,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普遍开展“抓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工程活动,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如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们鼓励学生去探究、发现和创造。积极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来源:信息日报 记者万里庆、实习生李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