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钩沉】何焕奎申办学校记

30.10.2014  17:35

  民国五年(1916年)的一天,豫章医院的名医何焕奎正伏案奋笔疾书,他文静的脸上,平添了几丝坚毅,他要做一件造福于桑梓的大事,一旦成功了,后人将受益无穷。

  说起何焕奎(名士魁,字星萃),在南昌和进贤颇有些名气。他于1883年出生于进贤县三里乡何家村。少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且又天资聪颖,光绪28年(1902年)参加县学考试,成绩优异,光绪30年(1904年),年仅22岁的他参加南昌府试,即获秀才资格。这大概也是全国最后一批获功名者了。次年,光绪31年(1905年)8月,清政府明令次年始废科举,当即就要兴办新式学堂。是年他考入洪都中学学习。当时,国内洋务十分时髦,派遣留学生去东洋、西洋学习十分流行。清政府在光绪28年(1902年)后,常督促各省选派留学生。何焕奎于光绪32年(1906年)参加了清政府在江西举行的留日公费生考试,一举中选。出国后他在日本东京学习基础课程(包括语言)。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学部与日本千叶医专等学校约定了具体招收中国留学生的办法,经费由各省分担,何焕奎遂于光绪34年(1908年)考入千叶医专,在此接受了现代医学教育,并于日本大正3年(1914年)毕业。他怀着报效祖国之心,于同年秋季归国,来到南昌,筹资自办了豫章医院,用学到的现代医学方法行医诊疗。何焕奎长于外科,先后在江西首创“剖腹产”、“子宫瘤切除”等外科切除术。很多病的疗效立竿见影,一些不治之症竟起死回生。一时之间,医名远播,很多人慕名而来就医。

  何焕奎行医道路顺风顺水,但作为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心中有一个疙瘩。早在回国之前,南昌已经有了一所“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在运转,那是他的千叶医专的两位学兄王若伊(厚卿)、王若宜(宜春)两兄弟在1912年筹办的,该校起先名“江西军医学校”,1913年方才更为现名。王若伊、王若宜均于明治41年(1908年)于日本千叶医专毕业,离校时,何焕奎刚进校,正好擦肩而过。1915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在毕业了一个班51名毕业生后,由于外界原因,被迫宣告停办,此时江西全境就没有医药学校了。何焕奎考虑,没有学校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医生,那么面对众多的病患者,依靠谁来治疗呢?

  何焕奎与留日归国的曾贞(字翰生,吉水人,日本东大医药专业毕业)、杨瑞苞(字竹襄,南昌人,日本冈山医大1915年毕业)等同道对停办医校的事情再三讨论,觉得江西这个地方急需新式的高等医学人才,仅仅靠几个国外留学生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只有继续开办医药专门学校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公决由何焕奎执笔撰写申请在省里创办一所医药专门学校的提议,校名仍叫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既有适应一般国内对医校的通俗提法,也有顺延两位学兄办学一脉之意。

  但是,申请办学的事情就不像自己行医那样顺风顺水。何焕奎与曾贞、杨瑞苞等办校的上书,碰了一鼻子灰,被省议会批驳了回来。理由不外乎是经费、校址等困难。他们仍不死心,第二年又补充理由上书,呈送给省议会,却依旧被退。第三年再次把申请报告送呈省议会,仍未得到同意的答复,令他们沮丧极了。1920年,他们为了避免再次碰壁,改变了呈送对象,直接送到了当时的戚省长手中,但也被拒绝。

  1918年时,南昌又回来了两位留日毕业生,那就是南昌籍的喻智静(字知青,日本医大1918年毕业)和钟季襄(字醉卿,日本冈山医大1918年毕业),由于有同乡之谊,很快亦投入了筹办医校的活动中去。

江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

  1921年,再次上书省长公署,由于此时五四运动对于全国教育活动进行了巨大的冲击,在大气候的影响下,省长公署终于批准成立了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但仅设立医科,不同意成立药科。同年3月19日,省署下文委何焕奎为校长,拨开办费6978元,只值当时的金库卷3000元。聘请喻智静、钟季襄、杨瑞苞等4位西医和药师为教师,学制为5年,规定招收旧制中学高中毕业生。经过努力,他们招收了32名学生,不久就开始上课。但因为省府未批校址,只好自想办法,租住在南昌市解家厂的3间民房里。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他们终于走出了坚实的一步。犹如体育比赛板动了起跑的发令枪响,江西医学院这艘巨轮,终于在港口开始启航。

  开学时,何焕奎望着那几十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和极其简陋的教室,无比激动地走上讲台。他深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难的办学过程才刚刚开始。

  (作者张兴荣:原江西医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