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志: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背后的冷思考

14.01.2014  13:06

  昨日上午,莆田第十三中学,在学校初中部,发现莆田第十三中学,在学校初中部,发现教室内的座椅样式与排布和视频中的一样。学校的一个工作人员介绍,视频中的男生小风(化名)与女生(小杨)都是学校初中部学生。据了解,这是小风第二次打小杨。

  校园暴力事件这不是第一次,还记得2013年5月份,短短三天之内就发生两起校园暴力事件。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一方净土,理应与暴力与戾气相隔甚远,本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却为何异化成暴力丛生的打斗全武行呢?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深深拷问着我们的良知。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与这一主流相悖的暗流,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那么针对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现状,我们应该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御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要从社会层面发力,社会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对人们的影响也日甚一日。其中暴力文化作为种种文化思潮中的一种,暴力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在此情况下,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更不可理解的是,成人往往因为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就让孩子观看,即使其中的暴力场面十分恐怖。其实,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作品中并不见得能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他们可能欣赏的只是其中的暴力行为。所以对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进行分级制度已势在必行,对于暴力、血腥、戾气十足的影视作品进行分级限制,让孩子们接触不到这些对他们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的“精神鸦片”。

  其次要从学校层面发力,针对校园暴力滋生和蔓延的现状,学校对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校园暴力在个别地方屡禁不止甚至逐步升级,学校的失误不可忽视。毕竟,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为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失误真诚反省,勇敢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让学生明白受教育者人格的培养,是必须建立在他们切实感受美好而不是丑恶事物的能力之上,而暴力,不管它运用于何种目的,都毫无美感可言,尤其对孩子来说,更是这样。从而使孩子们远离暴力,尽力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后应该从家庭方面发力,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据笔者在自己教书的学校调查,却发现一个使人不容乐观的事实:当问到孩子们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这个问题时,至少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究其原因,是家长从他们上幼儿园起,就向他们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遇到谁欺负自己就应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那么说明家长对于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反面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时,应当告诉自己的孩子:在面临矛盾时,心平静气的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崇尚暴力,以暴制暴只会将问题导向更为复杂的层面,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校园暴力真的是衡量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真相的一面镜子,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我们有必要将杜绝校园暴力事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群策群力,社会、学校、家庭三级联动、协力合作,还一个书香四溢的校园给孩子们,让他们从此远离校园暴力,快乐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