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频发 谁来惩戒熊孩子? 

06.07.2015  11:59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近日,在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在黑屋子里围殴一名小学生,相关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同样,在几天前的永新县也曝出了一段一群初中女生殴打同学的视频。这些大人眼里的“熊孩子”,却在孩子们的江湖中扮演“小霸王”。这类事件存在两个共性,一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多为未成年人,二是施暴手段残忍,施暴者不仅使对方承受皮肉之苦,还习惯于炫耀“战果”。这种病态的行为,尤其值得反思。

对频频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事件,我们不能沉默以对。此刻对它的沉默,也许意味着对未来罪恶的熟视无睹。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嘉 宾:温俊彬 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李学珍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所长、党委书记

姜伟杰 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庭副庭长

舒 曼 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执行主任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 陈 璋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张 雪

整 理:本报记者 张 雪 陈 璋

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

主持人: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本该亲密无间,何以拳脚相加?对最近发生的这两起校园暴力案件,大家有何感触?

温俊彬:看到连续发生的几起事件,我感到很震惊。如此暴力,和他们年龄是不相符的。尽管是少数,但问题反应的是我们工作上的不足。学校的教育、管理存在偏颇,社会管理和服务不尽如人意,家庭教育也有不当之处,还有政府相关方面的政策也有待完善,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主持人:青少年施行暴力犯罪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难道这些孩子真的就那么凶残吗?

李学珍: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接触的都是问题少年,从我们管教和教育的对象来看,他们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因为各种原因,问题少年们失去了人性情感、亲情情感,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目前,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情感的关注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姜伟杰:南昌中院少年庭今年上半年审理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数为11件,其中故意伤害6件,聚众斗殴2件,抢劫3件;2014年全年审理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数为14件,其中故意伤害3件,故意杀人1件,抢劫9件,寻衅滋事1件。从数字对比看,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青少年犯罪案件一般都是多个孩子一起犯罪,随意性强,很多都是突发性的。

主持人: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前年从全省各地抽取27所学校、6000多名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发现,0.59%的青少年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请问,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否心理也有某种不健康的因素呢?

舒曼:我认为,暴力倾向是攻击外化的一种形式,攻击内化则体现为自卑、自弃及自虐。从我们抽样的情况看源头有几个方面:一是人际交往畸形化,这会导致可怕的分裂,表面上看温文尔雅,但长期不当的压抑,实质内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徒。二是心智年龄错位化,表现为情感、性心理特征上过于成人化,而在社会化方面又呈现幼稚化。三是学业负担加重化,遇到失败就自暴自弃,变得自卑、暴躁等。四是性别气质对立化,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总之,暴力是竞争关系的一种畸形体现,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校园暴力不能以“恶作剧”视之

主持人: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是孩子教育的三个关键环节,是什么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屡禁不止?

温俊彬:把殴打和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这便是国内校园暴力产生的一个根源,也是其始终难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当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因为立法缺失、惩戒机制缺失和教育机制缺失,校园暴力问题并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而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正因如此,围绕“校园暴力”的干预机制,也仍然滞后。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没能有效地履行自身责任,校园暴力甚至校园犯罪行为也因此日益严重。

舒曼: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肯定是首当其冲的。毫无疑问,让孩子出人头地,这种观念仍然深藏在每个家庭的潜意识里。父母让孩子赢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展示自己的优点,二是否定他人的优点。一个自信被严重摧毁的孩子,就会通过对他人实施攻击的方式建立自信。

主持人:校园暴力,是教育问题。没有问题少年,只有少年问题。在对未成年犯进行管教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到学校教育中,要如何正确引导?

李学珍: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犯罪预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经常深入到管教所进行调研。从调研的初衷和目的看,还是希望预防犯罪。对于我们来说,也希望进未成年犯管教所的人越来越少。

作为一所特殊学校,未成年犯管教所在对未成年犯管理、教育、感化和挽救上,除了法律规定的制度之外,我们有一整套的“江西模式”。我们是全国第一个将未成年犯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并且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教育效果。在管教所,我们把孩子的刑期当成他们的学期,让他们得到本来失去的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奉公守法的公民。

对管教所里的孩子,尽管我们有很多教育方法,包括技能培训、心理咨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红色教育等,但我认为有一点最重要,就是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回归,让他们曾经扭曲的心理变成正常人的心理和正常的人性心态,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最高目标。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社会和身边的人,不会再想重新犯罪,进而成为一个守法公民。

主持人:校园暴力,更是法治问题。甚至有人说,《未成年人保护法》其实全称应该是“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很多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对此应该如何看待?是否现有法律对于惩治青少年暴力犯罪“有心无力”?

姜伟杰:校园暴力,的确是属于法律问题,但它并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在法律层面,我们应当看到,不仅仅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刑法》《刑诉法》,有一个专门的章节用于规范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对于青少年在校园中的施暴行为,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去寻找施暴原因,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法律的惩罚,只是最末端的处置方式之一,当然也是社会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南昌市中院从少年审判庭成立之始,就确立了“教育为先、维权为重、保护为本”的少年司法理念,高度重视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坚持惩罚与教育结合、预防与保护同步、理念更新与审判实践统一,将案件审理、预防犯罪和权益保护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少年法庭工作重心从过去刑事审判的事后挽救与矫治转变为综合审判的事前维权与预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政府对那些未构成刑事处罚但又造成了社会危害的青少年,是有一些相关管教制度的。如今随着法律的变化,更多的责任转移给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青少年犯罪的代价。

由道德议题上升到德法并举的层次

主持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戳中了国民教育和社会管理的痛点。未成年人保护是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共同责任,而相关各方要做到尽职尽责,就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权责划分,不能光靠家长、学校、职能部门的自觉。那么,在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上,应该如何去做?

温俊彬:如何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从青少年自身着手。首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是法治教育。最近,我们从社会、家庭、学校等3个方面设置了30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调查他们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情感、法治知识和法治行为。有了调查结果,我们的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原来守法的孩子更守法,原来不守法的孩子能够知道法律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了解法律对社会和对自己都有好处,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另外,国家还要强化法律制度,同时对社会各方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各部门各负其责,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各部门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形成合力,才能把青少年教育培养好,让青少年暴力事件尽量减少。

李学珍:首先,学校要尽力做到不把学生“推出”校园,特别是一些所谓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其次,净化网络环境很重要,来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网吧长大的,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整治网络环境,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非常重要;第三,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他们得不到基本的亲情抚慰,得不到基本的救助,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姜伟杰:防止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总结出了四点:首先是保护性预防,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立法工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防止未成年人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未成年人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儿童福利+紧急干预+司法保护+案件审理+儿童安置,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的完整体系。

其次是堵塞性预防,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教育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对流动人口、经营性网吧、游戏娱乐场所的管理,清洁成长环境;加大对流浪乞讨儿童、留守儿童、在押服刑人员子女、孤独儿童的救助力度,保障基本生活条件。

还要做好控制性预防。针对有明显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各种帮扶、教育、挽救措施。目前,在针对具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这一方面,我们的控制性预防做得还比较到位。

最后是改造性预防,也叫强制性预防,是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舒曼:从心理学来说,针对青少年应该建立“治未病”的观念。首先是要“未病先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团体心理活动、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是要“见微知著”,对某些青少年问题出现前的细微先兆,早发现、 早诊断、早教育。通过建立、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行为问题排查制度,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予以重点关注,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是 “已病防变”,从中医角度来说,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切断变化发展途径。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体系,根据危机状况及时疏导和干预;关注重点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经济困难学生以及离异家庭子女等重点群体心理问题的疏导和防治工作。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