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别没长大就被“玩”坏了

23.06.2015  11:53
原标题:校园足球:别没长大就被“”坏了

暑假临近,一些社会团体和培训机构就开始打起中小学生的主意。今年校园里啥最火?足球。于是纷纷对准校园足球开展各种活动:“五人制”比赛进了幼儿园;全国邀请赛瞄准了小学生;一些足球电视秀、足球宝贝活动应运而生;各种夏令营、特训营、外教趣味营的邀请信早已让校长们应接不暇。

自2014年7月教育部牵头主导校园足球后,着力打造以扩大足球人口为主要内容的“升级版”校园足球,该项活动甫一推出便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级各类组织大展拳脚,纷纷向校园进军,搞起了花样繁多的校园足球活动。各级学校也顺势而上,借校园足球东风大打足球牌。一些境内外机构则乘机做起了校园足球的培训、论坛等。一时间,足球成为校园里炙手可热的体育项目。

平心而论,“升级版”的校园足球才推出不到一年,就像一棵刚刚破土的幼苗,非常需要更多人的关心和爱护,需要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支持,也需要各级学校用正确的方法去培育、浇灌它。

但这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不应该是一窝蜂式的一哄而上,见校园足球“”了就去“锦上添花”。也不应该把校园足球当成是捞取政治资本的砝码,一味追求成绩或潜心于培养足球运动员。

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时依然是“老一套”,一心想出成绩,开口闭口都是“锦标”;不少学校要么成天训练、比赛,把学校变成了“体校”,要么只关注学校足球队几个人的发展,让大部分学生成了校园足球的“看客”;还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基础和条件,却抛弃了多年坚持的传统项目,发誓要在校园足球上做出点“名堂”;个别学校甚至把体育课全部变成了足球课,以博得上级部门肯定;而一些组织和机构干脆把校园足球发展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好机会,打算大捞一把。

上述做法显然与校园足球注重普及、扩大足球人口、“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必须坚决摒弃之。

教育部门开展校园足球的目标是扩大校园足球人口,是通过普及推广足球运动,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如专家所言,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

具体到校园足球在校园里的开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孩子们觉得“好玩”。校园足球对于小学生和初学者而言,应当致力于从兴趣入手,以游戏的方式为主,让孩子们首先觉得足球“好玩”、有意思,踢足球是件快乐的事情,才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活动中。

其次尊重身体发育的规律。人的生长发育都有规律可循,譬如幼儿阶段柔韧性、灵敏性和协调性是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注重发展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校园足球应当结合身体发育的敏感期来发展各项素质和技能,而不该一味的比赛和早期专项化的拔苗助长。

再其次,作为中小学体育的必修课,足球是每个孩子都要学习的内容,但决不能用足球代替校园体育,更不能强占体育课为足球课。而应当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最后,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升级版”的校园足球虽然不足“周岁”,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显现。锦标主义、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一些地方甚嚣尘上,严重阻碍了校园足球的正常发展。笔者以为,校园足球一定要去功利化,要建立“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长远发展目标。

只有把校园足球真正当作学校体育的突破口和扩大足球人口的基础性工作去落实,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尽可能地将校园足球与校园文化结合,并将这项运动深植于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校园足球才会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