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锋:校园里缺的仅仅是雄性荷尔蒙?

14.01.2014  13:07

  “中小学教师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正在越来越严重,甚至小学男老师不足两成。”今天下午,在南京市政协会议上,民进南京政协委员集体递交提案,呼吁重视男性教师的严重缺乏,被女性教师环绕的青少年将会出现“伪娘”“女汉子”这样的性格错位。(1月13日中国新闻网)

  南京这位政协委员所说的校园性别生态失衡的现象,恐怕在幼儿园那更加严重。而关于加强男老师比例的呼声,这也不是头一遭。只不过丢出的“伪娘”“女汉子”的词汇过于前卫化,以至于招来不少眼球。

  要说校园里缺乏男老师这事追本溯源,还得从当年这拨人填报高考志愿之时说起。一直以来,报考师范教育类专业的都以女生为大多数,这包含了对以后人生的决定性规划。女生成为老师之后,更能够增加婚恋保险系数,并可以着重对后代教育上的倚重。而在“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老旧观念把持下,以及缺乏挑战性等因素的影响,男生并不是太愿意去中小学校当教书匠。当然,大学教师除外。

  同时可以看到的是,有些地方随着教育去行政化的步子迈得越快,也挤压掉部分男老师在教育上谋求仕途的愿景。就中小学校的校长来说,以前按照级别可以有副科、正科的行政待遇,但随着教育职业化的推进,这些光环将不再。对于男教师来说,吸引力又降低了不少。

  在推崇务实主义的背景下,教师这个岗位按理来说理应具备相当的竞争力。现在教师是事业编制,酬劳由财政拨款,每年还有两个较长的假期,但却呈现阴盛阳衰的性别失衡局面。很大原因是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了“老师就应该是女性”的性别固定思维。而现在由于校园性侵案的此起彼伏,某些学校出台的奇葩政策,把男老师们都做了“有罪推断”,这的确很打击人。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桎梏也让男性感到职业生涯的索然无味。尤其是在不发达地区,由于呆板的教育模式,往往让学子步入大学校园之后,才发现见识上和城市里孩子的巨大差距。这样的感受,让部分男生不愿意让自己步入这个“轮回”。此外,教师的编制考试也是让不少男生望而却步的原因,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在短时间把自身资源发挥到最大化,就很可能在被同时间起跑的人给落下一大步。

  教书育人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男教师成了少数派,恐怕和自身利益以及应试教育的工作等有莫大关系。就结构上来说,男老师不仅有调节校园荷尔蒙的效果,他们在知识的汲取和传导方面,也绝不输于女性。但这些都是场外因素,真正要激发男老师欲望的,应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根子上应该是那种强烈的归属感。非如此,恐怕校园的“男伯乐”还会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