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十七届“润华奖”服装设计比赛完美落幕

17.11.2013  21:35

 

 

        新闻中心讯(记者 林飞敏 李倩  张子健 王建林) 10个月赛程激烈角逐,745位同学热情参与,45份优秀作品成功入围,35套清新淡雅的服装登上舞台……,江服一年一度的一场孵化流行服饰未来的中国梦在今年秋冬再一次强势归来,蓄势待发。
      11月16日下午,以“我爱……”为主题的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第十七届“润华奖”服装设计大赛在霓裳宫完美落幕。2011级服装设计与工程分院本科1班的郑建文同学摘得冠军。

 

 

中国“兄弟杯”服装大赛创始人、中国服饰文化促进会会长、我校名誉校长李欣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服装艺术设计教育专家李薇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袁大鹏

 

 

新加坡服装学会会长、我校特聘教授、著名服装设计师邓秀薇

 

 

时尚编导、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职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时装表演事业的奠基人张舰

 

 

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凤飞服饰公司总经理曾凤飞

 

 

中国十佳设计师、我校校友、唐人服饰时尚传播公司总经理陈坤


      中国“兄弟杯”服装大赛创始人、中国服饰文化促进会会长、我校名誉校长李欣,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服装艺术设计教育专家李薇,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袁大鹏,新加坡服装学会会长、我校特聘教授、著名服装设计师邓秀薇,时尚编导、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职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时装表演事业的奠基人张舰,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凤飞服饰公司总经理曾凤飞,中国十佳设计师、我校校友、唐人服饰时尚传播公司总经理陈坤等重量级评委,见证了大赛选手的新锐创意与设计风潮。

 

 

 

 

 

 

 

 

 


      比赛现场霓裳艳影、五彩斑斓。参赛选手的作品设计新颖,制作精良,以缤纷的色彩,动感的旋律,演绎了风情无限的服装时尚交响曲。最终,经过紧张而激烈的巅峰对决,11级服装设计与工程分院本科1班郑建文同学的作品《纨绔子弟》成功问鼎大赛金奖,11服工4班田家铭和11服工5班许瀚月凭借作品《尚说新语》、11服设11班杨思龙凭借作品《inverse love》分获银奖,铜奖则花落郭永来和徐少强的《爱随性》、周文清的《spark fly》、张世龙和魏淑英的《最后的战役》系列作品。此外,11服设本科1班郑建文、11时装7班王挺国、11服工本科实验1班周文清和冯清霞、11服设本科1班刘杨斩获最佳效果图奖。徐雪梅、姜梅珍、陈国强、闵悦、付成、王利娅、黄春岚、胡佳、胡群英等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
      去年11月以来,我校师生在全国服装设计、艺术设计、模特大赛中获奖90多项。服装设计与管理分院11级服装设计6班裴明凤同学和时装设计分院11级时装设计4班廖双江同学分别在2013全国职业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大赛”和第六届全国纺织服装高职高专院校“纺织CAD制版与工艺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表彰他们为校争光所取得的成绩,学校决定授予裴明凤同学和廖双江同学2013年润华奖特别奖。

 

 

校友程飞个人作品发布秀


      在比赛进行过程中,我校2003届校友、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广东省十佳服装设计师、东莞伊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飞进行了个人作品发布秀。她从母校毕业后先后在知名服装公司艾儿、香港新干线、香港秀丽来丝等担任首席设计师或设计总监,成功策划,推动多个新品牌走向成功。这次她为母校师生带来她最新设计的20套女装作品,程飞的作品设计风格低调奢华、唯美浪漫,突显女性曲线的S形,是温柔与妩媚,浪漫女人的化身。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程飞走到前台谢幕,感谢母校的栽培。
      从初赛专业老师对同学们的帮助与经验传授、复赛时评委与选手的积极交流,到总决赛为选手提供了更高的舞台,江西服装学院第十七届润华奖服装设计大赛带给选手们高级的平台与学习机会。选手们获益匪浅,也带给服装行业新鲜独特的灵感血液。选手们对作品进行改变与完善、对新时代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探讨,都使得他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感更加成熟。而设计大赛,孵化了一代代年轻设计师的梦想,将作为同学们走向专业设计师的塑造平台,更完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校名誉校长李欣为服装设计比赛冠军获得者郑建文颁奖

 

 

清华大学教授李薇为服装设计比赛银奖获得者田家铭、许瀚月、杨思龙颁奖

 

 

新加坡服装学会会长邓秀薇为季军郭永来、徐少强、周文清、张世龙、魏淑英颁奖


      来自11级服装工程分院的曾同学表示,比赛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次比赛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与评委交流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学以致用,让自己明白自己赢在哪些方面,或是输在哪个地方。只有清楚自身的不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才会有所收获。”